发展中大国的困境与机遇
经过30多年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快速发展,中国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现象。从国际比较的视角,中国是一个奇异点。
在可以进行比较的国家中,中国储蓄率最高、消费占GDP比率最低、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最低、外贸依存度最高、外汇储备最多等。而从城乡和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也有很多“世界之最”:在可比的国家当中,中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差距最大、城乡收入差距最高、城市间规模差距则最小。中国经济的多重失衡背后,存在着一些“不寻常”的因素。
中国经济的一系列结构性扭曲现象,与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有关。受户籍、土地和社会保障等制度影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受阻,并远远落后于由资本积累所推动的工业化进程。在城镇化受阻的情况下,中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速度相对缓慢,压低了农业劳动生产率,阻碍了农民收入提高,也相应压低了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的保留工资。
在城市劳动力市场存在劳动弱势的状况下,工资被维持在劳动力的保留工资水平上,保留工资的压低则抑制了劳动收入的上升。相比之下,长期的低利率鼓励了投资,加快了资本积累速度。于是,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之比持续下降,并进一步抑制了家庭消费的增长。投资不断高速增长,结果是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于是,当家庭消费受到抑制时,持续增长的投资和出口便成了消化产能的出路。
当中国经济维持了30年高速增长之后,人口红利即将结束,老龄化可能带来储蓄率下降,这使中国经济完全可能进入增长速度下滑的时期。展望未来,如果中国能够再持续高速增长20年,那么,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从人均收入的意义上来说,中国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如果中国经济的前景是乐观的,这对于世界经济获得新的增长动力而言,也是极大的利好。那么,当劳动力和资本两大生产要素的积累速度均放缓之后,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动力从何处来?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或经济体)很多都位于东亚,那么,中国能够继续这一地理上的神话吗?我认为,答案仍然在于中国是个“转型与发展中的大国”。
在“发展”的意义上,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才刚刚过半,即使按目前的速度,城镇化水平大约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中国要达到75%的城镇化率,也仍然需要20年-25年。随着经济发展的提高,这一进程是不可阻挡的,任何政策制定者都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将极大地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随着农业人口的减少,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将同步提高。城市对于发展教育具有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在城市中,劳动力将借助相互的学习和自我的积累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和经验。这些都将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在“大国”的意义上,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地理、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本水平。如果生产要素能充分自由地跨地区再配置,那么,不同城市将能够有效地形成差异化的分工体系,生产要素的地区间配置效率能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在资源跨地区再配置的过程中,一些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将形成经济集聚的趋势,并能够进一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生产要素的城乡间和地区间再配置,却面临着许多制度上的障碍。如果每一个地方的政府,都采取最大化本地经济增长和税收的策略,那么,其相应采取的政策将不是整合地区间市场,而是分割地区间市场,不是促进生产要素流动,而是阻碍生产要素流动。
当生产要素流动受阻时,地区之间的产业同构便是一个自然的结果,而下一个结果就是,对于那些缺乏竞争力的地方而言,将采取分割商品市场的政策来保护本地产业。当每一个地方都采取“以邻为壑”策略的时候,从整个国家来说,既不利于发挥资源跨地区再配置产生的效率改进,也不利于企业突破地区间的市场边界,扩大生产规模,享受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本应有的规模经济效应。因此,中国要发挥“发展中大国”的巨大潜力,制度上的“转型”尤其重要。
很多人喜欢将中国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相类比。表面上的确如此,贸易盈余大幅度攀升,本币升值压力巨大,房地产呈现泡沫迹象。但是,中国的不同恰恰在于,这是一个“转型和发展中的大国”。
30年前的日本,不像中国这样存在诸多的制度制约。但中国当前存在的制度制约,却戏剧性地提供了潜在的增长动力。30年前的日本也基本上完成了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进入发达状态,早在1985年,其企业、政府和非营利部门提供的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已超过63.2%。而中国却仍在发展中,其城镇化进程如果不受到抑制,还将为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释放新的活力。
日本从未像中国这样,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如此大规模的跨地区劳动力转移,在一个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巨大的“大国”,这恰恰成为经济资源更有效配置的潜在空间。如果城市化和城市体系调整能够顺利推进,那么,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能够持续提高,住房的实际需求就能够相应地增长,房地产的泡沫就有可能被逐渐消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