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化”危险苗头
在中国,打破城乡间和地区间要素流动障碍,为什么迟迟未能实现?
首先,社会各界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到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的好处,而城市发展和经济集聚的坏处却被高估了。其次,中国当前所处的情况是,各个地区陷在了一个市场分割的“囚徒困境”里。结果是,对整个国家有利的整合市场的政策不被实施。具体表现是,每个地方都想要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想要更多高教育水平的劳动力,而对于已经流动到本地的低技能劳动力,却不愿意接纳其为永久市民。
欧洲的政治精英已经认识到,他们竞争力不如美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欧洲由几十个国家组成,难以有规模经济,难以有协调行动。所以欧洲国家今天最努力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推进整个欧盟的统一,先是西欧,再欧盟东扩。
欧盟东扩造成很多问题,欧洲比较穷的国家的移民大量流入富国,按照欧盟现在的规定,所有欧盟国家内部的成员能自由移民、自由创业、自由投资、自由居住,在法律意义上拥有平等的权利,这对于欧洲社会是非常大的一个挑战,但他们因为要实现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仍在努力推进欧洲一体化。欧元的诞生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事件,如果欧洲的“外围国家”退出欧元区,将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倒退,不能不让人叹息。
与欧洲相比,面积差不多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原本就拥有统一的货币和共同市场,本应更好地发挥大国的优势。但是,实际上,中国的市场分割却非常严重,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流动仍然存在非常多的障碍,由于当下的户籍制度,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定居的障碍比欧盟国家间的障碍还大。
在中国,一些大城市对于外来人口获得本地户籍所设置的条件,堪比欧美国家对外国移民获得居留权的门槛。如果未来中国不大力推进市场整合,那么,中国在经济上将面临“欧洲化”的危险,这对于中国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而言,将是非常令人焦虑的。共同市场有点名不符实,而货币政策统一的负面效果却在中国这个地区间差距非常大的国家出现了。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中国实施了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在低利率的背景下,各地的地方政府纷纷举债,即使仅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万亿元,这一债务总额相当于2010年GDP的四分之一,超过当年全国财政收入。近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紧缩,卖地收入下降,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将受到挑战。
这个潜在的危机,恐怕首先将会在大量依靠政府投资推动经济发展的地方显现,那就是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内地。在一个国家的统一货币政策下,如果没有好的办法来约束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就会大量举债,把潜在的偿债风险留给后任,或者丢给国家。
幸运的是,中国统一的政策可以保证中央会救地方,但是,也恰恰因此而可能造成地方政府不计后果,最终由此造成的福利损失还是要由百姓来承担,不是通过税收就是通过通胀。任何大国的存在,都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人民愿意通过协调地区间的矛盾来追求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而这个公共利益在更小的国家不能实现。
中国各个省和城市之间的关系,毕竟只是一国内部地区之间的关系,中国要谨防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在对待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跨地区的流动这一问题时,各个地区都在采取“国家间”的思维模式。中国还应谨防在统一货币政策之下,地方政府各行其是。中国到了呼吁每一个省、市、县和个人放弃本地思维、顾全公共利益的时候。当然,比呼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制度建设来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