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泽:聚兴中华,构建两岸大屋顶(2)

常修泽:聚兴中华,构建两岸大屋顶(2)

两岸都应有构建两岸“大屋顶”的博大容量

在“构建聚兴中华两岸大屋顶”一文中,反复提到“容”的问题。为什么对“容”情有独锺?

因为我感到现在容量不够博大。中华民族本是一个具有博大容量的民族啊。老子《道德经》有一句名言:“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道德经》第十六章)。他说的“王”指什么?就是指“统治”。怎样才能统治得好呢?老子说必须要“公”;怎样才能做到“公”呢?必须要胸怀宽广,“容”量宏大;怎样才能做到“容”量大呢?必须要知道“常”。“常”是什么?“常”是常规、规律,包括社会发展规律。构建两岸“大屋顶”,为“两岸一体”建立持久可靠的制度保障,这是客观规律之使然。两岸政治家都需要把握“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这一大智慧。

在把握历史规律的大智慧方面,我很感佩基辛格博士与周恩来先生。1972年在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时,遇到大陆和台湾这一症结,著名谋略家基辛格博士与时任中国总理的周恩来连袂创造了“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这组概念。“海峡两岸”这个概念本身就显示了一种博大容量的大智慧。

11年后,1983年,邓小平提出:“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这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也是一种大智慧。虽然,由于两岸问题的复杂性,邓小平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在短期内难以实现,但是,他也促使我们从更高的高度和更大的视野来思考问题。

这不禁使我想到哲学界主张“合二而一”论的先祖方以智的一句名言:“尽天地古今皆二也,两间无不交。”(方以智:《东西均》)这种“两间无不交”的状态,不是恰好构成一个“大屋顶”吗?提出聚兴中华两岸“大屋顶”的想法,正是由此而来。两岸应该研究“两间无不交”的结构、主体、功能问题。

两岸“大屋顶”应从结构、主体、功能三个方面设计

那么,两岸大屋顶,如何从结构、主体、功能方面设计?笔者不是设计师。只能从现实出发来考虑问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现在起,两岸就应有从结构层面、主体层面、功能层面进行探讨、进行接触的意愿,不断进行沟通、交流,累积善意,累积共识。至于未来两岸大屋顶的结构、主体、功能如何界定?我的初步想法是:

其一,在结构层面,“跨越两岸”。未来大屋顶是“跨越两岸之间”的,就是方以智在《东西均》说的“两间无不交”。通过“大屋顶”把两岸包容为一体。

其二,在主体层面,“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创始主体,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这个国家的文化主体,是与世界先进文明交融的中华文明;这个国家的地理主体,是涵盖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两岸四地”的全部疆土;这个国家的政治法律主体,是两岸认同的中国。在“一个国家”的“大屋顶”下,实行各自适宜的社会制度。

其三,在功能层面,“合赢天下”。提出“构建两岸大屋顶”的基本功能,是聚兴中华、“合赢天下”。具体功能围绕基本功能展开。

“起承转合一线牵”两岸大屋顶的实施步骤

要真正实现两岸民众共同认可的“大屋顶”构想,如何实施?《旺报》的《构建聚兴中华两岸大屋顶》提出,从长期的探索过程看,大体要经过五个里程碑,文章已经讲明,不再重复。这里只补充一点:这五个里程碑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浑然一体的。

构建两岸大屋顶好比是作一篇宏大的文章,要讲“起、承、转、合”。“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或深化;“合”是解决问题、结束全文,而且要有一根红线贯穿其间。

先说“起”。“构建聚兴中华两岸大屋顶”这篇大文章从哪里“起”?首先是从经济方面签订ECFA起,旨在促进两岸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双赢。2010年6月,两岸签订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定》(ECFA),为建立两岸共同家园奠定了经济基础。有了这个好的起步,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就可以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加强两岸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正是基于这种想法,2010年9月,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之际,笔者曾建议:“作为ECFA生效之后的大陆第一个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应该纳入ECFA,将两岸经济的合作与发展融合到大陆的‘十二五’规划”。这一建议在台湾《旺报》(2010-10-08)、台海网(2010-10-08)和中国改革论坛网(2010-10-09)上都有过报道。应该说,签订ECFA,起得不错。

再说“承”。“承”这一部分的核心是签订两岸和平框架协议。这涉及军事问题,尽快结束不正常状态。文章能否作好?关键看能否“承”得上去。

“转”。如果说,签订两岸和平框架协定是了结过去,那么,“转”,就要开拓未来。应在社会管理领域形成共同的治理框架,也可以在少数毗邻的海岛或其他合适地区,搞几个“试验区”,尝试实行两岸共同治理,摸索经验。

最后一部分是“合”:实现两岸“整体架构的整合”。这涉及政治领域的问题,属于“封顶”之笔。“大屋顶”能否建成,关键在此一举。

需要强调指出,在“起承转合”的整个过程中,贯穿一条红线,这就是建立中华文化认同纽带,形成并完善两岸共同认可的价值取向,做到两岸心连心,这在每个部分都应贯穿其中。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整篇文章之“魂”。

以上“起承转合一线牵”蓝图,涉及经济、军事、文化价值、社会、政治等领域,是一个系统工程。现在,宏大文章已经“起”好,下一步应在现有基础上承接、转深和整合,为两岸一体建立持久可靠的制度保障。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