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能源经济共同体可破“C型战略”(4)

中俄能源经济共同体可破“C型战略”(4)

阿尔泰线给我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中俄阿尔泰管线的300亿立方米气源地为亚马尔气田,此为亚马尔-欧洲管线的气源地。俄罗斯在面临欧洲市场排挤俄罗斯天然气的背景下,推动中国实施阿尔泰管线。但是,在欧洲经济复苏之后,仍将关注这条管线的气源地安全。中国将面临与欧洲争夺亚马尔气田气源的困境。如果中国建设西气东输第三期和第四期,将面临运力闲置的风险。

2011年9月23日,中石油与俄气在阿拉木图达成天然气价格协议,但没有明确管线起点和气源地。

中方当前应当积极推动与中俄东部天然气管道的实施,通过上下游一体化模式推动和参与俄东部气田的投资和开发。以市场换上游的战略,突破价格谈判的瓶颈,设定天然气价格与电煤价挂钩的基本公式。如果俄气不愿意失去中国市场,就应当与中方共同培育天然气市场,分阶段提高天然气价格,参与中国能源结构调整。

俄气产量2013年将达到5492亿立方米,2014年5700亿立方米,至此将超过2008年经济危机之前的水平。俄罗斯地区发展部长巴萨尔金2011年9月12日表示,东西伯利亚和远东2020年天然气产量可以达到1500亿立方米,并在东部建设油气化学产业中心。

2030年前俄罗斯天然气产量将达到1万亿立方米,出口量为4550亿立方米,其中对亚太地区出口量定位在20%。2015年开始对华西线出口300亿立方米。但俄气本身无力投资南雅库特恰扬达气田和伊尔库茨克科维克塔气田的开发,把上述气田的开发时间定位在2016年。俄学者建议采取中方优惠贷款建设天然气管道,俄方以供气补偿的方式促进俄东部地区的开发进程。我方应当把从俄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天然气进口量从380亿提高到560-530亿立方米。而从阿尔泰地区进口定位在120-150亿立方米。

科维克塔气田开发受到俄气政策的围堵,BP今年3月被迫向俄气售出自己的开发许可证和股份。9月,俄石油与萨哈林-1项目许可证方埃克森美孚结成战略伙伴,未来可能共同分享股份。如此形成俄气与俄石油在东部油气开发之中形成竞争态势,中方应积极支持这种态势的发展。

阿尔泰线对中国供气价格将参照对欧盟供气价格,即不低于300美元/千立方米。2011年3月1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斥资10亿美元从BP手中购得科维克塔天然气田的开发许可证,增加了对华阿尔泰线和向欧盟供气的机动性。2011年10月7日俄气获得资源部颁发的科维克塔天然气凝析油田开发与地质勘探许可证。该气田可采天然气储量1.5万亿立方米,凝析油0.77亿吨。

目前,国际油价和天然气价格处于波动上升态势,中方应积极协调,促成俄西线2015年实现对华供气。中国支持和准备积极参与俄石油和俄气主导的大陆架油气开发。如果俄罗斯同意吸纳中国参与,我方可邀请俄公司参与南中国海油气资源开发。如在中越双方达成北部湾湾口外海域划界之后,可以邀请俄罗斯参与该海域的共同开发。

中俄将采取一致措施,大力优化贸易结构,提高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在贸易额中的比重,实现双边贸易额2015年提高至1000亿美元,2020年提高至2000亿美元的中长期目标。

积极推进两国企业在高技术和创新领域的合作;落实《中俄政府间关于经济现代化领域合作备忘录》中的条款;深化经济特区合作,加强相关信息交流,继续研究关于在俄罗斯共同建设运营经济特区的问题;完善金融合作形式,扩大两国本币结算,促进贸易和投资增长。鼓励两国金融及银行机构对双边合作项目予以融资支持;完善跨境运输基础设施,尽快开工建设同江-下列宁斯阔耶铁路大桥,继续就推进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洛古河-波克罗夫卡和东宁-波尔塔夫卡大桥建设及制定相应的条约法律草案开展工作;努力发展欧洲至中国国际公路运输通道;深化纳米系统产业、新材料、生物工程、能源、节能、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与生态、信息及通信系统等领域合作。双方将推动从联合研发到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的全创新链合作;持本国高科技中心及企业入驻对方高新技术园区,并为中俄创新机构间的合作创造必要条件;深化航空、航天领域长期合作,两国航天机构起草并通过2013年及后续合作大纲;加强和扩大环保合作,推进在跨界水体水质监测与保护、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跨界特别自然保护区、污染防治和及时消除生态灾害后果等领域的合作;建立高效的农业合作机制,推动尽快成立中俄农工综合体领域合作联合工作组,开展互利共赢的农业投资合作;加强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投资合作,落实中俄林业合作规划;促进劳务合作,加强劳务移民管理;研究制定合作打击非法移民活动协定和便利人员合法往来协定文本草案。

中国大周边经济开放开发战略的实施面临新的挑战。战略举措的有效性取决于对象国对中国实施经济手段对其敏感性和脆弱性的评估。随着中国国力增强而敏感性担忧增多,而脆弱性又没有及时调整国内对华战略而得到降低。充分发挥地方智慧和业已形成的良好互动关系,探索国际化战略的新途径。为此,为巩固和深化双边合作,拓展多边合作的组织形式,拟提出以下建议:

1、双边合作是多边合作的基础,利用多边机制协调深化双边合作。适时召集中日韩朝资源能源进口国与俄罗斯蒙古的学者和高层务虚战略对话成为当务之急。妥善建立东北亚区域合作信息发布与交流机构和企业信誉评价研究所,推进区域内能源、矿产资源、人才、科技、旅游、物流、运输、工程及劳务等多领域的合作,推动东北亚地区共同繁荣。

2、设立东北三省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区和西伯利亚联邦区总统全权代表以及各个行政主体之间的中俄地方行政长官区域合作磋商协调机制;加强对中俄知识产权保护法以及外商投资法的学术研究。

3、应发挥边境省份在与邻国构建能源-经济区域一体化的主导性作用,探索东北亚区域内地方政府之间双边和多边合作与发展的有效模式;与俄方密切磋商,把黑龙江吉林两省的边境合作区提升为自由贸易区,如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图们江入海口、大乌苏里岛(大黑瞎子岛)建成中俄自由贸易区,促成大黑河岛、俄罗斯东宁工业园区以及东宁-俄罗斯跨境连锁工业园区建设经济特区等。

4、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不断整合协调东北三省国际经贸洽谈会和商品博览会的功能和定位,继续举办好东北亚发展论坛(沈阳)、东北亚和平与发展论坛(大连)、金融创新与对外贸易发展高层论坛、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国际论坛(哈尔滨),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利用国家级国际性区域综合型博洽会,把东北亚国家以及中国沿海和内地发达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引入创新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同时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和伊尔库茨克等地举行的经贸洽谈会和国际论坛。

5、策划和推动有中俄“官产学研”代表参加的新兴产业发展与投资会议、生态城市建设与投资合作会议、能源矿产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国际研讨会。

6、利用中俄高校之间的友好联系,按照上合组织大学模式开展关键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中俄相关机构(中国国务院发改委东北振兴司、俄联邦地区发展部)可委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有关问题的研究中心,如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成立了中俄区域合作研究中心,考虑与中科院、中石化或中石油科研机构成立从天然气分离氦气与储藏研究中心。

7、鉴于东北亚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各异,积极在对象国开展公共外交和经济外交,提高国际形象,加强舆论影响力。利用2012年中国举办“俄罗斯旅游年”和2013年俄罗斯举办“中国旅游年”,展示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魅力。

8、发挥金融对中俄区域合作项目和上合项目的支撑作用,为此,2011年10月普京访华期间中俄宣布设立额度为40亿美元的国家投资基金,70%用于投资俄罗斯境内项目。中方建议成立上合开发银行,以推动地区融资体系和有效项目合作融资机制建设,而俄方坚持依托欧亚发展银行或设立专用账户并设立企业风险投资基金。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