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中国》序言
童世平
公方彬是我在国防大学担任政委时由军事科学院调入国防大学的。
2008年初的一天,许志功副校长对我说,公方彬有意到国防大学工作。我感到方彬是从事政治工作研究的难得的人才,调入国防大学无疑是对教研力量的加强,于是立即与喜斌校长沟通,明确表示欢迎,并要求干部部长找公方彬征求意见,尽快办。方彬调到国防大学后,很快适应新的岗位要求,融入学校的教研队伍,他的教学科研能力得到了学校上下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我离开国防大学后,方彬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丰硕教学科研成果,被确定为全军首批创新人才培养对象。按规定凡被确定的对象要有两名签约导师。因我曾任国防大学政委,我们彼此很熟,他就提出请我和亚洲政委当签约导师。亚洲政委是学者型领导,当导师名副其实,而我当导师则勉为其难了。但考虑到方彬正式提出,而且十分恳切真诚,我应允了,这样我们就建立起“师生关系” 了。年初,方彬对我说,今年有两本书要出版,希望我和亚洲政委分别作序,我答应了。
与方彬相识已有20多年了。我在海军宣传部工作时,有一天,一个带着尉官肩牌的青年军官到机关看我,并作了自我介绍,还送我他出版的著作,这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尽管我知道公方彬同志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全军宣传的基层政治工作典型,是从研究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起步和成长的,但交谈后特别是翻阅了他的著作,我感到这是一位勤于学习研读、思想敏锐活跃、知识功底厚实、善于探索思考的年轻人。有一次我应邀参加总政关于《军队政治工作条例》修改座谈会,短暂的休息时间,作为课题组成员的方彬热情与我交谈,了解部队情况,并对他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这进一步增强了我对他的良好印象。后来在我任南海舰队政委期间,舰队请他作政工条例学习辅导,那一天恰好是海军舰艇编队首次访港归来,机关安排我和司令员到码头迎接,听课出现了时间上的冲突。为此我让机关的同志预告方彬,课间我和司令员可能要提前退场,后因舰艇编队靠码头时间推迟,我和司令把课听完。这一次,方彬的理论水平、思维层次和授课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讲课辅导的最大特点是注重贴近实际,勇于正视热点难点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确能起到破解难题,释疑解惑的作用。
方彬告诉我,调入国防大学后,主要忙于课堂授课,已有几年没有出书了,目前积累了几百万字的书稿,准备陆续整理出版, 《觉悟中国———当今社会问题的深层思考》是计划中的第一本。翻阅书稿方知,这是一本围绕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道德问题、主要以答问形式阐述的著作。作者先期出版这本集子,是个好的选择。道德问题是当前社会上下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理论界、学术界重点研究、争论颇多的问题。方彬把自己对这个问题多年研究的成果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其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就很大了。我还想特别指出的是,方彬在道德问题研究上有很强的自信和说服力。这不仅因为他多年来对这个问题有深入的研究思考和很深的理论积淀,还因为他自己就是言行一致,堪称社会主义道德的模范践行者,做了许多人不易做到的事:多年来资助贫困学生读书,拿出120万元的稿费、讲课费和工资资助623名学生读书,考上大学343名……这些数字中至少反映出他拥有源自灵魂的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自己的践行就能产生对道德作用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对道德理论的深入探寻和思考,从而增强引导力、感染力、说服力。这就是为什么方彬到中央国家机关、大学、部队作报告上千场,直接听众百万人次,也作过许多电视报告、网络视频演讲,谈及道德问题总能产生强烈的反响和共鸣,让人触摸到真诚、真情、真挚的内在原因。凡是研究精神或道德领域的著作,凡是真正出自作者心灵深处的呼唤和情感,就会给读者带来同频共振,产生持久的生命力。
方彬的研究领域比较宽, 《觉悟中国———当今社会问题的深层思考》涉及的内容只是其关注和研究内容的一部分,从中已经展现出其观察的视角和研究的特点。近些年来,方彬向中央和军委总部提交了80多项内参和研究报告,就我在总政和国防大学工作期间就看到其研究报告和建议有五、六十项,这些建议都能给人启发和思考,其中不少建议被采纳,进入决策。比如在本书中一再提及的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军人核心价值观,就是他长达十年研究的重要成果,核心价值观已经是当下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大命题。这也反映了方彬对现实问题的把握能力和思考的敏锐性、前瞻性。此外,他还参加北京精神的提炼与宣传,与中科院院士怀进鹏、文化学者于丹、阎崇年一起在北京精神发布现场作的解读也受到好评。仅就本书所研究的内容看,许多见解和分析有独到之处,比如,农业文明基础上形成的伦理道德在进入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后遇到的不适应,传统的“五伦”道德与西方“六伦”道德的差异和根源,私德与公德问题,宗教支撑的道德与政治信仰支撑的道德的差异与走向,等等,都能引发人们深入的思考。本书采用答问的方式进行阐述,更适用于与读者的交流。
我衷心希望方彬能在积极研究探索的基础上不断产生更多富有社会价值的研究成果。希望这部作品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2012年9月
注:本序作者为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兼军委纪委书记、海军上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