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只有自己去做才知道灵魂能走多远
在资助贫困学生读书问题上,有人曾问我,什么时间终止资助活动?我说两种情况可以停止:一个是我也进入贫困者的行列无力帮助别人,再一个是政府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不再需要我的参与。我们经常处于困惑之中,相比较而言,中国是一个更重道德的民族。以大学训为例,我们历史悠久的大学的校训都强调道德,比如清华大学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西方大学校训一般不涉及这个问题,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重于别人却在一些方面不如人家走得远,为什么?文化是成因之一。建立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道德,突出的是“五伦”道德,也就是熟人道德,并且私德重过公德。西方已经是“六伦”道德,也就是陌生人道德,这种道德显然更适合自由迁徙的社会形态。此外,我们缺少从灵魂归宿中生发出来的原动力,更多求助于他人的肯定和社会的奖赏,这样下来,行为就很容易受环境氛围的影响。为什么我们社会更容易产生道德作秀者?原因之一在于此。
以上并不是问题的全部,再往深处走,就不是逻辑推理所能解决的,只能求助于思想者深及灵魂的体验与感悟。在人类历史上,有两个思想家以《忏悔录》影响后人乃至世界。一个是公元4世纪末到5世纪初的神学大师奥古斯丁,另一个是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两本著作所以影响巨大,在于都进行着深刻的灵魂上的自我剖析。显然,要把自己所从事的精神、道德、核心价值观研究好,必须求助于自身实践,保证真切感知道德行为需要什么样的动力,过程中会遇到什么羁绊和怎样超越羁绊。
即使从纯功利角度讲,坚守道德,践行道德,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讲不可或缺。我到各阶层、各领域讲信仰信念,讲核心价值观,讲品德修养,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认同。比如有人说大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最难搞,课最难讲,但是,我在北京大学的百年讲堂已经连续3年为学子们作演讲,每次2000人,现场都很热烈。我想,并不是因为我比许多人会讲,这个社会有口才、善演讲的人很多,之所以获得许多听众的认同,除了以心换心外,很重要的是阐述的道理来自于行动。我不是在教化谁,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实践阐明,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精神空间需要开拓,还有一些价值更值得追求。
第三,品德修养是一个有始无终的运动
社会中诱惑人的东西很多,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领导干部要“过三关”:权力、金钱、美色。人的欲望无限,克制不好会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为什么出现一些高官“前腐后继” 奔监狱的现象?武则天在回答“杀了那么多贪官为什么还有人追随而去” 的问题时曾说:“这叫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人性的误区。” 我想,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坚守并避免步入误区,关键看是否找到克制欲望的方法和途径,这就涉及自律和他律。他律或者说制度建设很重要,但最积极主动的还是自律。怎样才算创造了自律的精神状态?最重要的是忠实于自己的灵魂。说服别人或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可以找出许多理由,说服自己或为自己的灵魂辩护,只需一条:灵与肉不背离。当我们做到了灵魂中的宁静平和,做到了宠辱不惊,也就拥有了自律的精神状态。至于途径和方法,我认为提升精神境界,也就是在精神世界找到兴奋点很重要,善于进行自我激励也很重要。人有三重境界:一个是为感人的事情所感动,不能麻木;高一个境界是以自己的行为感动别人,要做善事、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更高一个境界是为自己的理念和行为而感动,也就是自我感动,自我教化。唯有达到更高境界的人,才有希望抗拒各种诱惑。即使我们的修养无法达到宠辱不惊的程度,至少可以理解世间事物,“岂能尽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