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景源解读2012中国经济的成绩单(2)

姚景源解读2012中国经济的成绩单(2)

发展速度不要追求太快,7.5%到8%左右就完全可以,这样的话我们能够为改革留下空间,为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留下空间

记者:请您对2013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作个分析。

姚景源:2013年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的有利条件。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看中国经济,我们正面对着一个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迅速推进的历史时期,所以应当讲,存在着诸多的良好条件。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面对的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仍然很多,比如说世界经济。我认为世界经济今年会比去年好一些,但好不到哪儿去,所以今年我们还是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到扩大内需上,放到“双轮驱动”上,依靠投资和消费来驱动整个中国经济。经济工作应当抓住一个中心和一条主线。一个中心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一条主线就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发展速度不要追求太快,7.5%到8%左右就完全可以,这样的话我们能够为改革留下空间,为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留下空间。所以我觉得今年的经济工作,还是稳中求进这样一个基本状态。

记者:有关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的讨论很多,您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何在?

姚景源: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要基本实现工业化,我们就要做两件大事,一个是对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另一个是要扶植新兴战略性产业。做到这两条,才能叫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农业现代化是对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支撑,因为农业现代化了,才能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大量的人才能走到城市去,支撑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支撑城镇化,反过来,城镇化的发展也会强有力地支撑农业现代化。

我重点谈谈城镇化。现在公布的城镇化率是52%。这是用常住人口来计算的。在一个城市居住超过6个月就叫做常住人口,这样就把2.6亿农民工算进来了。实际上,这2亿多农民工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中来。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从根本上讲,城镇化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经济学上有一个基本原理,就是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过去30多年,我们是创造需求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落后于创造供给的工业化发展速度,所以中国宏观经济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始终是需求不足。从这个角度来说,城镇化是未来支撑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动力。

记者: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是收入会不会增加,生活水平能不能提高。您认为,要实现收入倍增计划该从哪些方面着力?

姚景源:大家当然希望2013年收入增加,并且希望一年比一年好。我觉得今年完全有条件提高收入。把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到中心位置,其最重要的指标就是看居民收入是否提高,而且今年还要对分配制度进行改革,使分配更加合理。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当中的比重,包括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也都会更加倾向于民生,所以我觉得今年居民收入一定会好于去年。

党的十八大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第一次提出了量化指标,目标是在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量化指标意味着是要考核的,是硬性指标。按未来8年计算,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要增长7%以上。有很多人认为,我们过去30多年平均增长在9%以上,未来8年实现7%的年增长速度问题不大。我想强调的是,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定要看到困难。首先,收入倍增要建立在物价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收入翻一番,物价翻了两番,这种增长有什么意义?但按照我们对物价的分析,未来稳物价的难度是很大的。第二,未来8年,我们再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来实现发展了,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实实在在的增长,难度也是很大的。第三,经济的增长必须是紧紧围绕民生的增长,是以人为本的增长。有的地方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GDP上去了,但民生没改善,社会不和谐不稳定。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实现收入倍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怎么样去实现收入倍增呢?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应该靠亿万人民的共同努力,靠创造、靠劳动。当大家共同地用自己的肩膀去挑起倍增这副重担的时候,我们的这个倍增才能够真正实现。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这8个字,非常重要。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