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十重门”事件

故宫“十重门”事件

故宫在三个多月内遭遇“十重门”舆论危机的例子,非常具有代表性。这个事例也再次证明:唯有信息透明公开,才能化解公众质疑,树立形象。要知道,信息时代,早已没有什么信息是可以“捂得住”“盖得了”的,真相终会被揭露,穷于应付远不如大胆公开更能得到公众的信任和谅解。

一、事件简介

从2011年5月8日,故宫斋宫在展的博物馆展品被盗,到8月16日原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司副司长陈炳才在腾讯微博指认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展览逃税”,短短3个多月,故宫经历了 “被盗门”、“错字门”、“会所门”、“哥窑门”、“瞒报门”、“屏风门”、“屏风门”、“拍卖门”、“古籍门”、“逃税门”大大小小的“十重门”,故宫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拷问与信任危机。而故宫在汹汹舆论前的回应却左支右绌、差强人意,甚至强辞夺理、托辞推责,致使公众对于故宫的印象一落千丈,故宫深陷危机无力自拨。只到8月19日故宫博物馆馆长郑森淼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以真诚坦荡的态度对“十重门”事件一一作答,并深刻反省,舆论才渐渐平息。

第一重门:“被盗门”。 2011年5月9日故宫在展文物被盗走件。

第二重门:“错字门”。 2011年5月13日故宫赠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锦旗出现错字,误“捍”为“撼”,舆论大哗。

第三重门:“会所门”。 2011年5月14日央视主持爆建福宫被办成私人豪华会所的事情。

第四重门:“哥窑门”。 2011年7月4日一件国家一级乙品“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受损。

第五重门:“瞒报门”。2011年8月2日网友“龙灿”微博爆料故宫曾经有过4起文物损伤,故宫却瞒而不报。

第六重门:“屏风门”。 2011年6月15日故宫紫檀嵌玉花鸟图挂屏一件(未定级)送文保科技部综合工艺科漆器镶嵌室除尘修复,被曝被水泡坏。

第七重门:“封口门”。 2009年,故宫发生内部人士自导自演的私分票款案,败露后被勒索10万元“封口费”。

第八重门:“拍卖门”。 网曝故宫将所收宋人书札再次拍卖牟利。

第九重门:“古籍门”。 网络再曝故宫古籍丢失。

第十重门:“逃税门”。 故宫端门外展览区被曝有“逃税”的嫌疑。

二、事件进展及舆情发展综述

2011年5月8日,故宫发生失窃案件,7件展品被窃。但故宫方面没有任何相关消息。5月10日下午,有网友在微博上爆料称,8日晚至9日凌晨之间,故宫博物院被“凿墙盗宝”,有“文物”被盗,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随即北京警方也正式对故宫被盗案发布官方消息。58小时以后,案件告破,嫌犯石柏魁被抓获。根据第一调查网,“故宫大盗”成为了5月10日至18日一周内网络热词之一。在盘古、百度综合搜索超过50万个词条,并且有1000多人参与了关于如何看待故宫失窃案的调查。

让所有的人大跌眼镜的是,“故宫大盗”远非人们想象中的“飞天大盗”模样,而是瘦瘦小小、身高不过1.5米的小青年;仔细了调查,他也绝无什么“真人不露相”的惊人绝技或是高科技手段,更不是“深谋远虑、矢志盗宝”的惯盗,这位大盗竟然是故宫的一位“游客”,更离奇的是他竟然根本没有想过要偷的,只是看见东西好,临时起意,就在清场时留了下来,随后竟然在全副武装的高科技安保措施下就徒手盗走了7件“重宝”!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