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8日,故宫博物院致函《中国青年报》进行解释,称当年收购经费未获批复,收购未能实现,不存在“私自拍卖珍贵藏品创收”的情况,官网及相关文献上的购入记录出于失误。但网民几乎已经不相信故宫的任何解释了。
2011年8月9日,财新网报道,继7月4日一件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在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碎裂后,故宫又有重要文物被损坏,是为“屏风门”。据报, 2011年6月15日,宫廷部工作人员将紫檀嵌玉花鸟图挂屏一件(未定级)送文保科技部综合工艺科漆器镶嵌室除尘修复。该器物本身存在伤况。7月25日早晨,工作人员发现,自来水管接口处有一小的裂缝致使挂屏上覆盖的棉垫被部分散落的水珠打湿,并渗透到挂屏上。相关专家到现场查看了这件文物,一致认为该件挂屏未因遇水而出现新的损伤,同时建议仔细检查松动的嵌件,对因胶粘剂老化出现的嵌件松动现象进行加固处理。故宫博物院表示,上述文物经核查并没有损坏,“他们所说的文物‘被水泡坏’,其实是在进行正常的修复和除尘”。
2011年8月9日,财新网报道,2009年,故宫发生内部人士自导自演的私分票款案,败露后被勒索10万元“封口费”。“封口门”横空出世。
故宫博物院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所谓的“封口费”传闻不实,故宫博物院当时已协同公安机关处理此案。
网上还有传言说,故宫之所以陷入各种“门”之中,乃是“内斗”所致。对于这一说法,网民质疑此为故宫转移视线之法。
2011年8月16日下午5时,故宫通过官方微博发布“针对展品失窃案的整改措施”(以下简称“整改措施”)。“整改措施”中称,展品被盗后,故宫紧急召开了“自查自纠”工作动员会,进行彻底的自查和整改。
故宫认为,此次展品被盗暴露出故宫方面闭馆清场有疏漏、值班人员安全警觉性不强,安防报警系统设备多处监控系统报故障,守机值班人员误以为大面积故障是天气原因所造成,“未及时向值班领导汇报”。并且对施工人员管理和控制不严,给警卫人员造成了“警情疲劳”、低估了警情、未能及时对城墙布置防控和搜索、对警犬的训练和使用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等7条漏洞。
针对漏洞,故宫提出根据查清的事实对此次事件的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按规定做出严肃处理、修改并完善夜间应急处理预案,增加巡逻力量和班次、对进院人员和车辆实施严格的管控等8条初步整改措施。
2011年8月16日一名自称“故宫职工”的举报者称,故宫图书馆善本书库部分图书丢失。据报道,一家媒体获得举报信后向故宫博物院求证,相关负责人8月17日晚表示,目前确有100多册图书“挂账存疑”有待详查,包括部分普通古籍,也有一般线装书和印刷品。又曝出“古籍门”。
2011年8月16日,原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司副司长陈炳才在他的腾讯微博上首次提出故宫内的乱收费问题。他指出,故宫内存在多处非法经营。在故宫内西边的端门,开设了很多展览室,如杨贵妃、历代皇帝展等,其门票或5元或10元,而内里根本没有什么内容。奇怪的是,这些展览票都没有税务章,也没有公司财务章。这是纯粹在向到故宫参观的游客敛财,比高速公路收费更简单,不需要什么投入。监管部门在干什么?“逃税门”又接踵而至。
对此,故宫表示,端门西侧各种展览并非故宫举办,展览的人员和收入均不归故宫所有。 目前,端门区域尚未归故宫管理,端门地区原来的管理单位是国博,故宫从其手中接管端门,现正办理交接手续。
这个回应又被网民质疑为“故宫和国博打太极”,真相到底如何,公众需要一个完满的交待。
在如潮的舆论逼迫下,2011年8月19日,一直“宫门深锁”的故宫终于“开门”,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就“十重门”事件一一作答,并作出深刻的反省,关于故宫的舆论才终于渐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