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郑戈调侃道,故宫官网登出道歉信,可视为中国式道歉的经典文本。鄙人从中总结出四项基本原则:1.错误都是手下犯的,领导永远正确;2.领导不仅正确,还具有敦促手下认错的美德;3.错误是过去的,无需深究责任,未来将是无比美好的;错误是局部的,无需全面反思,大局是无限光明的;4.错误不要紧,要紧的是被人发现,因此要加强内部培训,提高员工的美化能力。
网友“陈强微博”甚至认为,这一次故宫安全防线、文化水准、文化责任接连失守,故宫的负责人理应引咎辞职。更有网友讥讽说:“撼”故宫城墙易,“撼”故宫脸皮难,憾,汗!
随着故宫丑闻接二连三地发生,在百度指数的统计中,故宫的“用户关注度”和“媒体关注度”骤然上升。在一个季度内,故宫的用户关注度上了了103%,而媒体关注度更是上升了866%。
在5月9日至18日期间故宫的关注度相当惊人,并且在5月10日当天达到舆论的高峰,关注度直指16000点。同时,在百度搜索引擎关于故宫“三重门”事件时间的相关报道和讨论高达2,230,000项。此外,新华网、凤凰网、中国广播网、新浪网、经济观察网、网易等数十家主流网络媒体都对事件进行了报道和关注,同时河南卫视、凤凰卫视、江苏卫视、广州日报等传统媒体更是对事件进了追踪报道。不少专家和网友开始质疑故宫的公共文化资源性质和公众文化服务水准。关于故宫的网上舆情可谓滔滔汹汹。
而这远不是结束,7月,随着“故宫珍贵哥窑瓷器被损毁”的消息在网上流传,故宫接连陷入“十重门”危机之中:
2011年7月30日下午,网友“龙灿”在微博中说“告诉大家一个震惊的消息,故宫又出大事了!”称故宫一件宋代哥窑瓷器(国家一级文物)被工作人员失手摔碎,而故宫秘而不宣,将情况按要求上报有关部门。“哥窑门”不期而至。
2011年7月31日,故宫博物院证实一件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7月4日在进行分析测试时因工作人员操作失误损坏。之所以未将情况上报,是因为事故原因复杂,须核查清楚才能上报。
央视8月1日晚播出故宫受损文物之后,网上舆论更是滔滔一片,因为受损文物与目前故宫官方网站提供的“故宫藏品信息”中,唯一一张宋代名为“哥窑青釉葵瓣口盘”的藏品图片明显不符,于是“赝品”与“被掉包”的质疑随之而来。但故宫新闻发言人冯乃恩的回答是:“这个故宫同名的有好多,但是编号不同,这是误传。”至于具体到底几个,他“不搞业务我不知道。”语焉不详,真相不明,公众对于故宫的责问又多了一层。
2011年8月3日,故宫博物院对事故责任人作出处理,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对负有领导责任的该部门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警告处分。但公众质疑处理过轻。故宫也未作回应。
2011年8月2日,网友“龙灿”爆料称,故宫近年发生4起文物人为损坏事件,导致多件珍贵文物被损毁或被遗弃。事发后,故宫秘而不宣,未将有关情况上报主管部门。故宫陷入“瞒报门。”
故宫博物院回应称,“瞒报4起文物损坏事件”说法不实。故宫馆藏祭、法器中没有一级品,佛堂旧址没有发生过文物安全事故。
2011年8月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5月16日,一位名叫“湘江渔隐”的网友发帖,引用著名文物鉴定家裴光辉的日记指出,故宫博物院曾于1997年拍得并收藏了5件一度流失海外的北宋珍贵书札,但该批书札于2005年再次“现身”文物拍卖市场,并以超过1997年购入价两倍多的价格,被拍出易主。网友质疑故宫私自拍卖馆藏珍贵文物“创收”之举涉嫌违法,“拍卖门”浮出水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