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国际上通常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② 本文预设了四种不同生育政策方案。其中,“现行生育政策”是指目前国家所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单独二孩”是指由2011年开始允许有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妻生育二孩;“普遍二孩”是指由2011年开始允许所有夫妻生育二孩;“由单独二孩向普遍二孩过渡”是指由2011年开始允许有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妻生育二孩,并在2016-2025十年间按区域逐步允许所有夫妻生育二孩。预测所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2008和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全国及各个省份的总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等数据。本文其他预测所采用的数据及假设与此相同。
③此处人口总抚养比的计算方法为:(0~14岁人口数量+60岁以上人口数量)/15~59岁人口数量;老年抚养比的计算方法为:60岁以上人口数量/15~59岁人口数量;数据及假设同图1。数据来源:作者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 2008和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测算。
④必须说明,社会性支出不妨害经济增长是有前提的,即政府的税收政策合理,且支出政策要对享受社会转移支付的社会成员提供正向激励。参见文献[16]。
⑤Lindert 通过对“灰色权力(Gray Power)”分析后认为,老年人在追求自身权利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情感(Social Sentiment)或政治平衡(Political Balance)的倾斜,他们相较于其他年龄阶段人口较易获得社会福利的更多支持。参见文献[16]。
⑥生产型或生产主义社会政策的概念较早在讨论“东亚福利体制”的过程中提出。二战后,东亚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起步晚、基础差,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便成为一些国家福利发展的首要任务,因而他们的社会政策具有为经济增长服务的导向。如60年代日本政府“生产第一、政治稳定第二、福利第三”的发展战略;新加坡“发展必须由于公平分配” 的战略;韩国也一度采用“先增长后分配”的战略;中国政府80年代以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发展才是硬道理”等政策也都反映了生产主义的政策导向 (林卡等,2009)。目前,一些东亚国家的社会政策已逐渐走向了混合体制。参见文献[19]
⑦必须指出,虽然国务院于1999年成立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并将办公室设于民政部,但其只是一个“议事协调机构”。
⑧“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的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ADB)提出,从2004年开始,亚行在其一系列战略发展报告中反复强调“包容性增长”及“包容性”的重要性。
⑨联合国曾针对全球社会发展问题制定了“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行动纲领,它呼吁不同年龄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1999年,联合国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作为国际老年人年的主题。
⑩1951 年2月26日中国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退休。当时中国大陆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仅有50岁左右,而这一数字截至2009已经提高到73岁,其中城市地区人口的寿命延长得更多。
(11)在现收现付制下,老年人口通过政府的征税权向年轻人口索取物质产品,其索取权表现为政府以隐性债务形式对老年人口的承诺;在基金积累制下,老年人口则通过其在工作期间进行养老储蓄所积累的货币权利来索取物质产品,其索取权表现为显性的个人账户所提供的货币权利。
(12)养老保险体系的实际负担系数是指养老保险体系内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口与在业人口的比例。统计资料显示,2005-2009年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依次为1.31亿、1.41亿、 1.52亿、1.66亿和1.77亿人,同期离退休人员分别为4367.5万、4635.4万、4953.7万、5303.6万、5806.9万人,现有实际负担系数保持在0.320~0.333的区间。
(13)需要说明,此处的测算仅针对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并假定在业人口的养老保险缴费率不变。参见文献[36]。
(14) 不少研究已开始关注家庭教育、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等因素对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作用。如郭庆旺、贾俊雪等人(2007)经过计量分析后发现,父母为了获取更好的养老保障,便有强烈动机加大对子女的教育力度,从而形成一种人力资本内生积累机制,不仅支持了家庭养老保障机制的良好运转,而且有助于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积累。参见文献[40]。
(15)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2007年1月22日)。
(16)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明确指出在我国进行人口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17)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0月27日)。
【参考文献】
[1]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1(3):121-138.
[2]彭希哲.中国人口老龄化:研究回顾与评述[M]//彭希哲.人口与人口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30-136.
[3]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1-04-28)[2011-07-25]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10428_402722253.htm.
[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9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0-5-21)[2011-07-25]http://www.gov.cn/gzdt/2010-05/21/content_1611039.htm.
[5]高培勇,汪德华.中国养老保障体系资金缺口分析与对策建议[J].比较,2011(2):18-25.
[6]杜鹏.推迟退休年龄应对人口老龄化[J].人口与发展,2011(4):26-29.
[7]张恺悌,郭平,王海涛.对人口老龄化研究的反思[C]//上海论坛.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7-8.
[8]戴卫东.老年长期护理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11(4):85-93.
[9]WILENSKY H, LEBEAUX C. Industrial Society and Social Welfare[M]. New York: Free Press, 1965: 15-40.
[10]MACPHERSON S, MIDGLEY J. Comparative Social Policy and the Third World[M]. Brighton: Wheatsheaf, 1987: 3-21.
[11]HALL A, MIDGLEY J. Social Policy for Development[M]. San Francisco: SAGE Publications, 2004: 1-62.
[12]张秀兰、徐月宾.建构中国的发展型家庭政策[J].中国社会科学,2003(6):84-96.
[13]张秀兰,徐月宾.发展型社会政策及其对我们的启示[M]//张秀兰,徐月宾,等.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论纲.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56-86.
[14]彭华民.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论国家、社会、体制与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84-199.
[15]张友庭.城市老龄化进程中的发展型社会政策新探[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5-19.
[16]LINDERT P H. Growing Public: Social Spending and Economic Growth since the Eighteenth Century[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0-222.
[17]高世楫.社会性开支是免费午餐:重新认识社会政策的经济影响[M]//张秀兰,徐月宾,等.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论纲.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248-260.
[18]林卡,陈梦雅.社会政策的理论和研究范式[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8:98-200.
[19]林卡,赵怀娟.论生产型社会政策和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差异和蕴意[J].社会保障研究,2009(1):15-26.
[20]MIDGLEY J, SHERRADEN M. The Soci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in Social Policy[M]//MIDGLEY J, TRACY M B, LIVERMORE M.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olicy.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2000: 57-81.
[21]TAYLOR-GOOBY P. In Defense of Second-best Theory: State, Class and Capital in Social Policy[J].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1997, 26(2): 171-192.
[22]SEN A. Development as Freedom[M]. New York: Knopf of Random House, 1999: 14-18.
[23]ELLIOTT D. Social Work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wards 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J].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1993, 36(1): 21-36.
[24]MIDGLEY J.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和实践[M]//张秀兰,徐月宾,等.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论纲.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157-176.
[25]戴维·德克尔.老年社会学[M].沈健,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8-9.
[26]吴帆.认知、态度和社会环境:老年歧视的多维解构[J].人口研究,2008(4):57-65.
[27]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0(7):3-16.
[28]徐月宾,刘凤芹,张秀兰.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反思:从社会救助向社会保护转变[J].中国社会科学,2007(3):40-53.
[29]李建民.关于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人口与发展,2011(4):23-26.
[30]张车伟,仲大军,刘霞辉,等.中国是否应该推出弹性退休制度[J].中国经济周刊,2004(38):20-23.
[31]王海涛.应该从国情需要出发考虑延长退休年龄[J].人口与发展,2011(4):32-36.
[32]曾毅.试论二孩晚育政策软着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6(2):93-109.
[33]BARR N. Reforming Pensions: Myths, Truths, and Policy Choices[J].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 2002, 55(2): 3-36.
[34]程永宏.现收现付制与人口老龄化关系定量分析[J].经济研究,2005(3):57-68.
[35]袁志刚.中国养老保险体系选择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01(5):13-19.
[36]彭希哲,邬民乐.养老保险体系可持续性与劳动生产率增长[J].人口与经济,2009(2):92-96.
[37]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本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37.
[38]马忠东,周国伟.市场转型下的老年供养研究[J].人口研究,2011(5):17-27.
[39]WHYTE M K.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Urban Chinese Family Life[J]. The China Journal, 2005, 53(1): 9-33.
[40]郭庆旺,贾俊雪,赵志耘.中国传统文化信念、人力资本积累与家庭养老保障机制[J].经济研究,2007(8):59-72.
[41]刘骥.阶级分化与代际分裂:欧洲福利国家养老金政治的比较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8.
[42]胡湛,彭希哲.家庭变迁背景下的中国家庭政策[J].人口研究,2012(2):3-10.
[43]COX D, JAKUBSON 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ublic Transfer and Private Interfamily Transfer[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5, 57(1): 129-167.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