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如何告别雾都噩梦

伦敦如何告别雾都噩梦

“这场雾浓重而阴沉,有生命的伦敦眼睛刺痛,肺部郁闷,有生命的伦敦是一个满身煤炱的幽灵。”对于很多没有来过伦敦的人来说,这个城市大概就是狄更斯或者柯南·道尔笔下那个阴霾凄冷的雾都。

然而当飞机在希思罗机场着陆时,看着头顶上万里碧空如洗,人们这才感慨物换星移,伦敦的环境治理真是颇有成效。困扰伦敦人60多年的“雾都”噩梦早已成为历史。

60多年的“雾都”噩梦

伦敦大雾的成因不是自然现象,更多的是人类的“自作孽”。

作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工业化的国家,工厂排出的废气却给英国造成了巨大的空气污染。到1952年,仅伦敦市中心就有5个发电厂,并全部在人口密集区且都是火力发电。而火车和19世纪后期出现的地铁(蒸汽动力)也是污染源之一。再加上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为污染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载体。

有趣的是,那时普通的伦敦市民对大雾已经司空见惯,甚至把它当做一种纪念品进行销售。让伦敦人认识到大雾危害的真正转折出现在1952年,伦敦的空气污染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一场巨大的灾难把这个年份浓墨重彩地写进了史书中。

关于那场大雾的记载很多。时隔多年,读着这些文字仍然能够想像出当年令人震惊的景象:短短5天内,伦敦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炎和结核病泛滥,据记载有超过4000人死亡,大多是老人、孩子和一些本来就有呼吸道疾病的人。然而很多专家学者认为,真实的死亡人数大约在1.2万人左右。

立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烟雾事件后,政府一开始“静悄悄”的反应加剧了公众的愤怒,英国媒体也对大烟雾事件进行不间断地报道,仅上世纪50年代关于“伦敦大烟雾”的报道就有近4000篇。舆论的推动对此后英国于1956年和1968年出台的《清洁空气法案》及其修订法案改善伦敦的空气状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56年的法案是伦敦环保史上的里程碑。它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对家庭和工厂排放的废气进行控制。规定一些城镇为“无烟区”。那些区域里只能燃烧无烟煤,住户也需要用清洁煤炭、电或者燃气来代替劣质燃煤,有效地降低了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为此,政府出钱帮百姓改造炉灶。同时法案规定发电厂和一些重工业企业必须搬离城市。

而1968年的修订法案建议增加工厂烟囱的高度,因为二氧化硫很难消除,因此希望它的排放尽量少影响到百姓的生活。法案同时规定,地方政府可以制定污染物的最高排放量标准,向空气中排放黑烟会受到处罚。

得益于该法案,在1952年至1960年间,伦敦的烟雾排放总量下降了37%,冬季日照时间增加了70%。即便是1952年之后又发生过几次较为严重的烟雾事件,但危害已大大降低。此时,英国政府的态度也从被动推行转为大力贯彻。到了1980年,伦敦每年的雾霾天气减少到了个位数。

鼓励自行车代替机动车

由于英国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高污染的生产行业越来越少。到了上世纪80年代,工厂摘掉了“污染大户”的帽子,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了最主要的污染源。

为了治理机动车污染,1993年英国进一步完善了清洁空气法案,增加了关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规定。2003年以后,伦敦对进入市中心区域的车辆征收拥堵费,进入一次要交10英镑(约合人民币100元)。

同时,英国政府一直呼吁市民使用自行车。2010年,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还推出了“鲍里斯自行车”计划,带头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蓝色自行车不仅成为伦敦的新形象,也成功地引入了一种全新的公共交通方式,”他自豪地说。

现在的伦敦,由于其地理原因,虽然也会有雾,但多是干净的水汽。氤氲的白色薄雾,笼罩在泰晤士河上,成为一道婉约的风景。天晴的时候,湛蓝的天空下,阳光照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深吸一口气,感觉自己的肺被清洗了一样。

去年12月是伦敦雾霾60周年,《卫报》刊登了一组黑白照片来纪念那场劫难。诚然,英国的空气距离欧盟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但半个多世纪一路走来,英国空气质量的改善确实有目共睹。希望多少年后,当中国人翻出曾经的照片,也会骄傲地说:“看,这样的景象已经无法再见到了。”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