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单光鼐:
县委书记、县公安局长来北京参加中央集中培训刚刚返回各地不久,石首就发生如此激烈的群体事件,这可算是当地政府交出的一份不及格答卷。这反映了当地领导干部处理群体事件没什么长进,执政能力存在缺陷。
贵州省处理瓮安事件的成功经验,概括起来就是“亲临现场,就事论事,信息公开,反思自责,开启问责,慎用警力”这样几条原则。这为各地处理类似事件做出了榜样,受到中央领导同志肯定、赞扬。但是,从石首事件的全过程看,当地政府的应对举措却显得另类、没有章法;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看不见领导的身影,听不见领导的声音;信息不公开,且封锁消息,以致传言、谣言满天飞;滥用警力,将警察推到第一线“抢尸”,以致警民冲突频频发生;既无自责,也无问责,反而一味责怪群众。
鉴此,我们的评价是:就政府应对而言,石首事件较瓮安事件退步。
著名独立时政评论员蒋兆勇:
石首事件是迄今为止,暴力程度、警民对抗程度最高的重大群体事件。如此对抗专政机器,石首事件可能是社会冲突从社会性利益性冲突向政治性漂移的标志事件,涉及民心向背,有识之士不能不察,为政者不能不慎!
本书作者:
危机传播 “3T”原则中最重要的就是“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原则。也就是要“第一时间”将真相告知公众。但“石首事件”中当地政府显然违背了这一原则。一般公认的舆论处置“黄金时间”最长也不超过24小时,在网络时代,对“第一时间”的要求更高。如果当地政府能抢在当天就发布消息,抓住“黄金时间”,一定可以轻松处理。因为危机虽已出现,但尚处萌芽状态,只要及时公布真相,围观群众和死者家属心头的疑问自然会消失,事态就不会扩大。但当地政府从6月17日事发到6月19日政府的首次回应,中间隔了大约80个小时,“第一时间”早已不存在了,政府长时间的“失语”正是引发这一事件的重要原因,这也就注定了政府将面对一次危机。
“石首事件”的起始不过是一起平常的群众诉求未能满足的地方事件,迅速演变成震惊全国的群体性事件,互联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总是说,网络时代,人人手里都有一个麦克风。这句话在“石首事件”中得到了最完美的印证。“石首事件”中,6月17日到6月20日,网络上一个贴吧中就出现了近500个关于石首事件相关主帖。此外,网上还出现了不只一段网友用手机拍摄的视频。网民发布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政府的信息发布量,网民的“麦克风”声音在这一阶段远远超过政府的声音,甚至淹没了政府的声音——因为政府基本上算是没有发声,仅仅是在自己的官网上发了几百字的新闻。现场有很多网民随时报告情况,全国皆知,而石首政府却不自知,以为断网、断电就可以断了信息的散播。殊不知这样不过是掩耳盗铃。当地政府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也可以拿起网络“麦克风”,平息网上的舆论,同时解决网下的问题,危机就会迎刃而解。
还有,石首政府还犯了处理群体性事件的一个大忌——慎用武力,也就是说不到万不得己不可动用武力,但石首很早就动用武力,使现场群众情绪更加激愤,砸车、烧酒店也就不可避免。在大规模的群众骚乱开始,现场群众情绪己经非常激动之时当地政府采用了用大喇叭现场喊话和散发传单的传播方式,却并未取得明显的效果,反倒招来群众毫不留情的回击,也是一个很大的教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