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平: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优势比较 ——基于比较经济学的分析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经济学中的各种流派都有自己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特定领域。从比较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马克思经济学较之于当代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对待历史的态度,以及对实体经济的研究和危机的解释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我们应当在马克思经济学的指导下,借鉴各学派的比较优势,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的经济问题。
关键词:
比较优势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历史透视 实体经济
经济学有各种流派,各种流派都有自己的特点及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特定领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无疑是指导思想。即使退一步,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看,马克思经济学也有自己鲜明的比较优势。
一、研究对象和揭示问题层次的比较优势,以及中国经济学家最有可能的原创性贡献
关于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我要在本书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而当代西方经济学则研究资源配置,研究经济运行,研究正常的经济运行所需要的微观基础,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研究人们的行为和选择。对照分析表明,无论从历史的还是现实的角度看,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规定都颇具比较优势。
马克思所研究的生产方式,即人们如何获取物质资料的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普遍化的商品生产,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到来,取决于对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变革,变革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关于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关于高利贷资本的作用的论述中,在《资本论》第一卷关于资本的原始积累中以翔实的资料对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在考察商人资本的时候,马克思指出,“商人资本的任何一种发展,会促使生产越来越具有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性质,促使产品越来越成为商品”。 就是说,商人资本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把产品变为商品。而高利贷资本则有两重作用:“第一,总的说来,它同商人财产并列形成独立的货币资产。第二,它把劳动条件占为己有,也就是说,使旧劳动条件的所有者破产,因此,它对形成产业资本的前提是一个有力的杠杆”。 在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了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两种不同层次的分离。首先是劳动者脱离了人身依附,成为了自由的人,其次是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自由的一无所有。正是这些生产关系层面的变革,才使劳动力成为商品,才有了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不生产商品就等于什么也没有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被马克思称为要用血和火的文字写入人类编年史的资本的原始积累则加剧了这一变革的过程。劳动力一旦成为商品,就迎来了商品生产的普遍化:作为领取工资的工人、劳动者必须在市场上购买自己的生活资料,进而尽可能地把一切都纳入了交易的范围,并且促使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低层次的酬劳对应,上升到高层次的酬劳对应,这本身是一种激励。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劳动力成为商品就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由劳动。如果没有自由劳动,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是绝对建立不起来的。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寓其于经济运行中的,贯穿于三卷《资本论》始末的鲜活生动的研究。在《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研究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生产方式、特别是在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等几章中,生动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二卷研究了资本的循环、周转、剩余价值的实现,以及当不能确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所需要的条件时,就会产生经济危机。第三卷研究了剩余价值各得其所的分割。所有这些,涉及的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没有这些变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就不能确立,当代西方经济学所研究的资源分配和经济运行,也就失去了必要的制度载体。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旨在揭示更深层次的问题。①通过物的关系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指出:“这里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承担者”。 ②揭示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他说:“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