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优势比较(4)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优势比较(4)

当代中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探索规律性的东西,需要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因而更多地需要运用抽象法。当然,我们在一些问题的研究上也可以运用数学的、建模的方法,但一定要努力作到前提正确、假设正确、过程正确,从而保证结论正确。切不可东施效颦,为数学化而数学化。著名而影响深远的奥地利学派同样着重文字的逻辑,不是照样对经济学的研究做出的巨大贡献吗!我们应当继往开来,把两种研究方法的比较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马克思经济学具有立体感和历史透视力

美国学者E???雷?坎特伯里在他所著的《经济学简史》中指出:“历史是研究思想的基础,……在经济学家中,历史从来都不会被忽略。” 就此而言,马克思的经济学无疑是一个标杆。马克思经济学坚持历史与逻辑一致的原则,具有立体感和历史透视力。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八章《工作日》中,马克思详细论述了围绕着工作日的长短和工作环境的好坏,个人与资本家,以及政府博弈的过程。马克思指出:“英国的工厂法是通过国家,而且是通过资本家和地主统治的国家所实行的对工作日的强制限制,来节制资本无限度地榨取劳动力的渴望。” 如果没有这种限制,资本主义的正常经济运行就不能进行。马克思的这些分析告诉我们,市场经济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各种力量不断博弈的结果,这个博弈过程永远不会完结。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马克思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依次考察了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等相对剩余的价值生产的几个阶段,证明只有当机器大工业统治了社会生产的时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居于统治地位。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个别资本家率先创新,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因此,市场经济本身是一个不断通过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过程,创新是市场经济下的常态。

在马克思的笔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也是立体的。据马克思考察,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化是因为土地资源变得稀缺,是稀缺的土地资源逼迫的结果。他指出,早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方式下,“牧羊业或整个畜牧业中,几乎都是共同利用土地,并且一开始就是粗放经营。” 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化,是“由于耕作的自然规律,当耕作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地力已经相应消耗的时候,资本(在这里同时指生产的生产资料)才会成为土地耕作上的决定因素”。 换言之,此时的资源约束条件发生了变化;土地稀缺了,资本和技术变得相对充裕,资本和技术可以替代土地的稀缺,于是,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今天,我们面临的资源约束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历史的、必然的趋势。

马克思的历史与逻辑一致的方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条件、历史背景、以及可能走势。马克思认为商品的生产的普遍化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当我们今天也选择了市场经济的时候,我们起码从中可以借鉴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一些条件。

当代西方经济学是平面的、缺少立体感。实际上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不同,即使都选择了市场经济,也必然会有自己的“路径依赖”。正是因为如此,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思又把历史带回到了经济理论中。当年德国历史学派甚至认为经济学家的基本功在于对历史资料的掌握,这并非没有道理。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中的立体感和历史透视力告诉我们经济学不是一把简单的螺丝刀,不是放在美国能用,放在中国也能用的。我们不可能隔断历史,隔断体制沿革。从哲学层面看,任何优秀的都是相对的,在彼条件下是优秀的,在此一条件下就不一定优秀了,在给定的条件下有着特定的优秀。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寻找自己的优势,而不是片面地照搬别人的优秀,这才是最难的。一句话,我们要了解中国国情,为中国经济发展服务。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