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优势比较(2)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优势比较(2)

不仅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实际上早期的(政治)经济学大家无一不研究生产关系,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研究分工和交易,研究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及各自应当发挥的作用。著名的看不见的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政府作用的范围受到了限制、只扮演守夜人的角色,只提供公共产品。大卫?李嘉图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利润,或者说剩余价值的分割上,认为新生的工业资产阶级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分配应当有利于新生的工业资产阶级。魁奈认为只有农业领域才是真正的生产性领域,经济政策应当有利于农业中的社会财富的创造者,马尔萨斯则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等等。至于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经济运行,那是资本主义市场价经济体制已经确立,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已经确立,资源配置的任务提到了重要的历史日程上。此时的政治经济学也就演化为经济学。当政治经济学演化为纯粹的经济学,人们又努力地将其作为工具的时候,它的解释面就窄多了。

当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经济运行,然而所有的经济运行无一不涉及到经济利益的调整,例如劳资关系问题、企业制度问题、政府要不要援助设置了许多迷局、濒于破产的金融企业、向穷人收税还是向富人收税、社会福利制度的救助对象等问题。所有这些,都是生产关系范畴的问题,也就是说,不涉及生产关系的经济运行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不过西方经济学用“制度安排”替代了生产关系的调整而已。可能正是因为如此,西方经济学中的新政治经济学才更多地回到了政治经济学的传统。政治经济学比经济学的解释面宽。

我国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涉及大量的生产关系的调整,例如所有制关系的变革、各种所有制的均衡发展、产权问题、企业制度、分配关系的变革、三农问题、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等。没有对诸如此类的问题的正确理解和有效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难以确立。即使就全国人民普遍关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言,也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提升的问题,其中同样涉及大量的生产关系调整问题。例如欲要启动内需,必须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分配必须向劳动倾斜。要使创新成为常态,调整产业结构,必须打破垄断和封锁,各种经济成分一视同仁地进入和竞争。要科学发展,就必须纠正快速发展中的一系列失衡,例如产业结构的失衡,农业成了经济发展的短边,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的失衡。还有政府和企业、市场在转方式中各行其道的问题。所有这些,都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没有生产关系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难以成为现实。现实生活中经济发展方式迟迟难以转换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中,除了指出他“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之外,还强调,“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在马克思那个时代,英国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最为发达。当时德国比较落后,作为德国人的马克思为了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变迁而来到英国,在英国亲历和感知商品经济的实践,阅读了当时关于英国研究的大量资料,历经40年的研究,写就了《资本论》。他所以不在他的故乡进行研究,原因在于当时德国落后,并不存在产生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不存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可能。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蓬勃的经济发展为中国经济学家研究中国经济,丰富和发展经济理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肥田沃土。中国经济学家最有可能的原创性贡献,就是把已有的经济理论和中国的经济实践结合起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概括。中国经济学家理所当然地应当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中国经济学家把拥有13亿人口的、GDP居世界第二的中国经济问题研究好了,概括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经济理论,就是对世界经济理论做出了贡献。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