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主体的多样性发展现状
中国国有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年度“世界500强排行榜”,一直是衡量全球大型企业的最著名、最权威的榜单。该排行榜以企业营业收入总额为主要依据,每年公布全球营业收入总额最高的500家企业,此外也公布利润、资产总额和员工数量等基本指标。1995年,中国首次有3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到2012年,中国内地公司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达到73家,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其中68家是国企。
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也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得到了重视和鼓励。2009年,时任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时说,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
2011年,我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4544亿元。
从表1②可以看出,作为我国当前主要的经济发展主体类型,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已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而作为多种经济成分混合的股份制经济,在中国(外国也是如此)的经济舞台上,也起着引领和中流砥柱的作用。笔者认为,这样的经济格局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尽管会有变动,但总体格局和态势不会有重大变化。
不同经济主体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整体的发展和繁荣。从表2③可以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主要工业产品生产都有了快速增长。有的产品是从无到有,如集成电路、电脑、手机、程控交换机、液晶电视等;有的产品是从微量到巨量,如彩色电视、冰箱、空调等;有的产品则是在原有基础上有了高速发展,如汽车、钢材、乙烯等。上述列表中工业产品(除原油外)的最少增长倍数,也在3倍以上。由此,既表明了这一时期是我国逐渐成为世界工业大国的时期,也是我国工业发展和进步跨越式前进的时期。
由经济主体多样性发展产生的思考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各族人民、各类型经济主体的不懈奋斗,新中国从成立至今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使我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一个即将进入小康社会、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目标大步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说,这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跨越。在实现这一历史性跨越进程中,不断推动和促进不同经济主体的多样化发展,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经济主体多样性发展才能促进经济活力。应该说,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得益于成功地促进了不同经济主体的多样化发展,也得益于能够成功把握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灵活配置国内和国际两方面资源,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两类市场。国有经济主体的华丽转身和非公经济主体的发展壮大,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500强企业的新兴发源地;经济政策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完善和优化,使得中国也成为了世界500强企业的新兴市场目的地。截至2011年,世界500强公司中已有约490家公司在中国投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地区总部等功能性机构已经达到1600余家。在大力“引进来”的同时,中国也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资企业日益成为全球投资合作的重要生力军。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境外企业的数量达到18000余家,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形成的海外资产近1.6万亿美元。④
必须不断促进国有经济发展壮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要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就必须不断促进国有经济这个重要经济主体的发展壮大。这是因为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发展壮大,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根据政府规划,这种控制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国有经济的作用既要通过国有独资企业来实现,更要大力发展股份制,探索通过国有控股和参股企业来实现;二是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更要有分布的优化和质的提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有经济在不同产业和地区的比重可以有所差别,其布局要相应调整。
多样性发展中要培育“领头羊”企业。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经济主体特别是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大国之间的国际竞争则突出表现为其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的角力。在这个国际大舞台上,对中国而言,就是由本土大企业组成的“中国兵团”与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为此,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特别强调,要着力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有的可以成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要发挥这些企业在资本运营、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发展企业集团,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来形成,不能靠行政手段勉强撮合,不能盲目求大求全;要在突出主业、增强竞争优势上下功夫。这些理念和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中“领头羊”企业的培育和壮大。
相关数据表明,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国重量型经济主体的崛起具有一致性,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重量型经济主体特别是国有企业跨越式发展间具有正向的互动关系,即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首先要依赖于经济主体的优质表现。例如:中国国有企业占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比重和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都呈上升趋势,并有趋同倾向。在这个过程中,其他经济主体还需要不断加以扶持和发展。中国社科院关于“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复苏中的作用”的调研表明,有40%的中小企业已经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倒闭,40%的企业正在生死线上徘徊,只有20%的企业没有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⑤
正因为如此,那些现实生活竞争性领域中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要吸引多方投资加快发展;对产品有市场但负担过重、经营困难的企业,要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盘活存量资产;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和资源枯竭的企业,以及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小煤矿、小炼油厂、小水泥厂、小玻璃厂、小火电厂等,就要坚决实行破产、关闭。
必须重塑经济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新中国的经济实践表明,不管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面临着主体重塑的问题,即要根据现代市场体系的发展要求,把自己改造成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经济主体,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从国有经济角度看,国有资本通过股份制形式,可以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因而,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从民营经济角度看,规模小、实力薄,家族传统浓厚,管理能力弱,也是制约我国民营经济主体发展壮大的严重障碍。破除“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就需要及时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重塑民营企业。
必须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全面加强企业管理。在体制机制不变的条件下,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全面加强企业管理,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两大轮子。因此,要推动各经济主体的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重视科技人才,促进产学研结合,形成技术创新机制,走集约型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从社会整体的层面看,需要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使少数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产品质量、工艺技术、生产装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一批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具有较高技术水平,能够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多数企业也要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并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充裕的优势,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各类型经济主体都需要推行科学管理,强化基础工作,改善经营,提高效益。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当代社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各经济主体都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企业管理,从严管理企业,实现管理创新,尽快改变相当一部分企业决策随意、制度不严、纪律松弛、管理水平低下的状况。只有这样,我国各经济主体的内在素质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能力才能不断提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