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产业与企业层面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一)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降低的主要原因
由于前述数据可得性条件和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笔者在此仍然基于工业部门行业层面的数据来分析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翁杰、周礼(2010)将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幅度分解成两部分:其一,行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对整个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贡献,也即“收入份额变动效应”;其二,行业产出结构的变动对整个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贡献,也即“行业结构变动效应”。两位作者利用1997-2008年中国工业部门行业层面的数据测算后发现,1997-2008年,导致整个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各个行业劳动收入份额的降低,而非行业产出结构的变动。收入份额变动效应为7.08 个百分点,而行业结构变动效应仅为0.19个百分点。前者的效应达到97.4%,而后者的效应仅为2.6%。(《中国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研究:1997—2008》,《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4期)
(二)国企与非公企业收入差距的比较
国企与非公企业工资差距的比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不同所有制企业内部收入差距的比较;其二是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对于第一个方面,夏庆杰等(2009)使用分位数回归方法考察了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工资分布。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1999 年和2002年外企和国企的工资差距随着工资分布从低到高的变化而扩大,(《经济转型期间城镇工资支付结构的变迁》,《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6期)表明外企内部职工间收入差距大于国有企业。杨娟等(2011)利用最新发布的CHIP—2007和CHIP-2002分析了2002年到2007年中国城镇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差距。他们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外企工资分布图的宽度大,说明其分布分散,内部收入差距大于国企。公有部门收入差距的分布相对均衡,私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收入差距主要来自低收入者。(《中国城镇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经济学》2011年10月)
对于第二个方面,杨娟等(2011)的研究结果显示:在2002年到2007年的5年间,公有部门年总收入和小时工资增加得最慢(国有企业增加了88%—92%,政府机关增加了62%—63%)。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集体企业和私有部门工资的增加幅度均超过110%,外企也增加迅猛(118%),到2007年外企总收入在各种形式的所有制企业中位列第一。(同上)
国有垄断行业的平均工资高,以及国企改革后国企内部的工资差距扩大的确导致了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以及国企内部的工资差距,不过上述对产业与企业层面收入分配扩大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表明,二者并非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首先,对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进行分解后的测算结果证明,行业结构变动,也即行业之间的差别对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降低的影响微乎其微。主要原因是各个行业劳动收入份额的降低,不论垄断行业还是竞争行业。由此,可以在理论上推论,如果降低垄断行业国企的职工工资,那么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将进一步降低。从这个角度讲,垄断行业国企的高平均工资带来的劳动收入份额增大效应大于其扩大行业之间工资差距的效应,从而在整个工业部门层面有助于缩小而非扩大收入差距。换句话说,是垄断行业国企职工工资过高?还是竞争行业非公企业职工的工资过低?应该说后一个问题才是症结所在,是非公企业职工的工资过低才显得国企职工工资高。事实上,各个行业劳动收入份额都在降低,如果要使劳动收入份额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也即劳动收入增长能与企业利益增长保持一致,那么不仅不能降低国企工资水平,还应继续提高,而非公企业普通职工工资水平则需要大力提高。
其次,虽然国企改革后国企内部的工资差距扩大了,但是非公企业内部的工资差距仍然高于国企,特别是外资与合资企业。如果把企业内部的工资差距作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一个影响变量的话,那么恰恰是因为国有经济份额的不断缩减,国企就业的比例不断减低,而国企内部的工资差距又小于非公企业内部的工资差距,才致使产业层面、宏观层面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钱晓烨、迟巍(2011)关于所有制结构对劳动者收入份额的影响以及劳动收入份额地区差异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在2000年以后,国有经济的比重对劳动报酬份额的影响显著为正,外资经济比重对劳动报酬份额的影响显著为负。第一产业比重高、国有集体经济占比高的省份初次收入分配更加向劳动者倾斜。而第二产业发达、外商投资占比高的地区,经济的产出则更多地分配给了资本。(《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的地区差异》,《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5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