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黄虫”:想说爱你不容易(2)

摘要:关于“怎样成为真正的纽约客”,有过N个版本的解读。不过,在“大苹果”生活,打车是每个纽约客的必修课程。

(图片:两位乘客坐上一辆出租车)

但除了曼哈顿最繁华的中城和下城区域能在路上看见源源不断的黄色流动以外,在纽约其它四区和曼哈顿北部近三分之一的上城区,等待“黄虫”驶过就只剩望眼欲穿的份了。

记者刚来纽约时,还没有掌握这条纽约客的必备经验,就曾经在布鲁克林的街道上体会过二十分钟见不到出租车的无助,还曾经在曼哈顿一百二十街上城的40度高温下感受过打车半小时到几近中暑的绝望。幸亏那次最终幸运地遇上送客到附近的出租车,不然再熬上一会儿后果真是难以想象。

数次教训也让记者掌握了经验:打车到比较偏僻的地方,不妨记下去时司机的电话或者出租公司的电话,并与司机商量好请他或者他的同行稍后来接一下,以免“有去无回”。

再拿记者居住的皇后区来说,尽管这里的社区是很多的士司机的家,但除了司机下班后的晚上,只能说打上车,要靠老天赏的缘分。

拒载更是家常便饭

车难打,打到了却被拒载也是家常便饭。尤其是打到布鲁克林、皇后、布朗克斯和曼哈顿北部地区,司机从这些地方返回曼哈顿的繁华区域较难拉到乘客,因此往往会拒绝乘客上车。尽管相关部门推出了311投诉电话,并对拒载行为狠抓重罚,甚至不惜雇佣“特殊顾客”进行便衣秘密突击检查,但根据记者数次的亲身感受,效果有限。

(图片:一位乘客在打车)

记者去年一次打车到布鲁克林采访,在遭受了数次拒载后贯彻“不要在进入出租车前告诉司机你要去哪”的经验,“强行”登上一辆空车,岂料遭到出租车司机的谩骂并要求下车。直到记者威胁拨打投诉电话,这位老兄才拗不过,勉强把记者放到了距离目的地还要步行五分钟的地点。

历数记者见过并留有印象的司机,印度、巴基斯坦、泰国、缅甸、海地、老挝、孟加拉国、墨西哥、埃及,来自五湖四海,却唯独没有纽约人。根据“纽约出租车行业联盟”统计数据,纽约出租车司机中共有超过90个国家和地区的移民,可谓一水儿的“全球联军”。

出租车司机的英语口音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司机对于纽约街道不够熟悉,多绕弯路的现象也难以避免,为人诟病。尤其是纽约每日充满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乘客和司机双双用着蹩脚的英语对话,却鸡同鸭讲,手舞足蹈,甚至用纸笔交流的场景也可谓特色一景。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