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现场”

回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现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党和国家主流文化的关键词,藏着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情怀、智慧、精神密码。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旗帜、思想源泉、思想动力和思想原则,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理,首先要回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场”。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长篇报告的第七部分首次提出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发出了开展学习竞赛的号召。从此到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报告、文章,领导开展了 1941年5月至1945年4月的延安整风运动。其间,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机和全国抗日的炮火硝烟、联共(布)的影响和国共合作、领袖人物的理论创造和理论阐发、全党的理论学习和学风端正、理论界的探讨和论争,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初出现的“现场”,其中几乎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部元素、要件和经验教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创新。有论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要回答为什么“化”、“化”什么、怎样“化”、“化”出什么几个问题。其中最费解的问题是怎样“化”。还是看看毛泽东怎样讲“化”吧。他在《反对党八股》中说:“现在许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了,这很好。但是‘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结合毛泽东当时的各种说法和做法,“化”正是创造、创新之意。也就是要发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智慧,创造出新的理论形态、文化形态。这种创造、创新贯穿于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奋斗历程。创新是党和国家生存的条件、发展的动力、兴旺发达的标志,创新没有止境。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有遵循的,这就是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旗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旨归是解决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本本”上的“条条”简单地推延到中国,嵌入或者替换中国文化和话语体系,也不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设想变成发展中国的图纸,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问题。中国共产党人选择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从来就是为了解决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缘起和不断推进正是为了解决中国问题。毛泽东在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就要求考虑那些“最实际不过的问题”,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批评一些人“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他概括的“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简明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谛,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有“中国问题”意识,调查研究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理论只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的理念、主张、观点、思想。没有问题,就不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正是在探索解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问题及其大大小小的问题中推进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党是应救国之需而成立的,当时确定的目标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党组织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被纳入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体系,承担着国际主义责任。在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实施”、“阶级斗争必须服从于民族斗争的利益与要求”;共产党员是“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必须“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者而战”,为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国”而奋斗,“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这三大目标而奋斗”。这种在巨大外部压力下喷发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思想理论上的表现,就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说:“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毛泽东强调,共产党人一定要学习、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了解世界,但更要懂得中国历史、文化,创造出“带着中国的特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是“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包含着多种要素,但是,中国共产党和理论工作者的爱国情怀、理论的民族特色是基础性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气质是自主自尊自信。外国学者施拉姆认为,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表达了一种民族尊严和民族精神。他在《毛泽东的思想》一书中说:“中国化的概念是一种象征,面对共产国际那种盛气凌人的态度,它伸张了中国的民族尊严”,“毛泽东在 20世纪30年代末提出的种种概念中,最直率、最大胆地体现了他关于中国革命的独特性以及中国人需要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解决他们自己问题的信念的,莫过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了。”这种说法很有见地。当时联共(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权威自居,在帮助、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同时也干涉、阻扰中国共产党自主探索,还指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是“半真半假的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婉转地表达了“去苏联化”的决心。在党内,毛泽东等领导人与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党八股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曾明令“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这些做法都体现了思想理论上的独立自主意识和精神。党在力量较弱的时候顶着巨大压力坚持独立自主,终于创造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座理论高峰。党的理论气质连同理论都应当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要懂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气质,做到精神独立、淡定,使理论彻底、管用。

返本是为了开新。找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义和真精神,是要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潮涌动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深沉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创新的精神、超凡的智慧、自信的气质,还有牺牲、光荣与梦想,已经“化”出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成果。世情、国情、党情一直在变化,“中国问题”呈现阶段性特征,创新、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教条主义等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内涵,而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不竭之源,只要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义和真精神去“化”,我们就能不断写出新篇章,取得新成果。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