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公众参与”这块社会管理的基石

用好“公众参与”这块社会管理的基石

环境改善了,创新体制的建构才有保障,创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这块基石才能回归本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公众参与概念,揭示了社会管理体制的本质属性。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保障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的不同领域及其运行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既是政府的职能,也是社会个体、群体、民间组织的社会需求,是与政府的互动过程。所谓“公众参与”是指公众在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执行和监督过程中拥有知情权、话语权、行动权等参与性权利,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意见和建议,能够合法地采取旨在维护个人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动。公众参与包括政治参与、立法参与、行政参与、司法参与等多种参与形式。

一方面,公众参与在本质上具有先赋性,否则离开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将成为公众的对立物,这说明公众性是社会管理的最基本属性;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属于公众的自治行为,一定时期的公众素质和能力,影响或决定着该时期的社会管理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过程也是其不断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创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需要注重抓好以下环节:

加快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为创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营造良好政治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人民民主的政治体制不断得以巩固和完善,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但从创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视角看,已有的进展尚不能满足新的发展需要,政治民主化的建设程度明显落后于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创新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此必须大力改善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充分尊重公众的民主权利,维护国家法制尊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众享有参与社会管理的基本权利,才能确保公众自由行使自己的社会管理权利,为创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营造必须的政治环境。环境改善了,创新体制的建构才有保障。否则,创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这块基石终将难以回归本位,相反,只能动摇我们社会管理大厦的稳固性。

树立牢固的民本理念,为创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如前所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是人民民主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需要,是人民是否获得国家主人社会地位及尊严的重要标志。在这里,由于民本意识的淡漠,官本意识的浓郁,在相当一部分承担执政责任的政府官员中正在蔓延着一种异化手中权力、自毁公仆形象、逆社会潮流而动、集封建残余意识和消极市场意识于一身的新腐朽意识之风。公众应有的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影响,何谈参与社会管理?正因此,他们那里的公众突发性事件不断增多,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和建设的积极性日趋消沉。这些人的民本理念的丢失正在给党的执政形象和国家的社会形象造成巨大损失。显然,加强政府工作人员队伍的思想建设,牢固树立民本理念,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是何等重要!我们应当始终牢记,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要按照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积极建构有效沟通渠道,为创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设计科学合理的制度机制

为了及时了解民情、畅达民意、集中民智、激励民心,建构有效沟通机制十分重要。这种机制既是各级党委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也是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机制健全,则渠道畅通,继而民意畅达,这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为此有必要建立以各级党委、政府机构为主导,以人大政协、社团组织为辅助,以各种形式媒体为补充的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网络体系。在党组织、政府机构层面,要强化公仆意识,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和执政能力,使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制度化;在人大政协、社团组织层面,既要明确其职责,及时加强联系与沟通,也要下达各种类型社情民意的调研任务,并纳入工作检查、年终考核内容,使他们成为广纳群言、广集民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的主体;在社会舆论层面,既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宣传、教育功能,又要借重其深入基层、接触广泛、信息丰富、传达便捷的优势,使之成为通达民意、引导舆论、方便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桥梁;此外还可以通过领导接待日、手机短信、电脑网络等现代信息工具打造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沟通更加畅通的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平台。高效运转的参与管理机制,是确保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其效能的重要因素。

加强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为创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建构必要的运行模式

适宜的运行模式,是创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然而,新的运行模式的诞生却来自于我们对新时期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活动的规律性特征的认识,来自于我们对新型运行模式的精心设计和建构。为此需要加强研究与探讨。例如,在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活动的现状分析上,不仅要及时了解公众的心态和评价结果,以及主要的参与方式和效果,还要了解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参与状况;尤其需要关注影响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分布范围有多大?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认真回答过程就是实证研究的过程。通过实证研究,力戒浮躁、浮夸或不深不透的调查研究结果,进而为高管层提供有价值的科学决策依据。所谓理论探讨,是指在创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过程中,要通过个案分析,认识特点、把握趋势、寻找规律,形成新观点、新思想,为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以此来减少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滞后性以及低效性,在此基础上建构科学合理的运行模式。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