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挑战

如何应对“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挑战

中国的发展实践和成功经验,呼唤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背后蕴含着话语权问题。

坚守意识形态底线,应对去政治化带来的意识形态虚无论挑战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建基于对“文革”的批判和反省。对“文革”中政治意识形态挂帅、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反思,使得中国把经济建设放在了中心位置,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成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国际而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家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以科技为主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此外,经济全球化潮流带来的全球经济交融,使得强调政治制度对峙的“冷战思维”逐渐过时。

国内、国际情势的上述变化,在意识形态层面带来一个突出变化,即意识形态的去政治化趋势。作为意识形态内核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纲领,不断受到商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消解。“文革”的灾难,不时地提醒我们警惕意识形态过渡膨胀所导致的泛政治化危害。于是,一些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今天,远离政治甚至奉行政治虚无成为很多人的处世法则。一些人认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不问姓社姓资”。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被削弱,马克思主义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面临这种弱化和边缘化危险,我们必须坚守意识形态底线。其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这既是稳定大局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要求。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前提下的发展,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一脉相承中的与时俱进。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具体观点和看法,可能会因为时代条件的变化需要更正。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理论和方法,例如唯物史观和辩证方法,则必须坚持。其二,坚守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原则,比如四项基本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斗争不会再采用政治运动的传统方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放弃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原则。这是当代中国必须牢牢把握的大方向,大政治。如果触动了意识形态的政治底线,则必须进行坚决的斗争。

强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应对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挑战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出现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盛行于八十年代以后。早期的“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在一般意义上反对意识形态。如法国的加缪早在1946年就提出“意识形态已经走向了自我毁灭”,意识形态完全是一种欺骗性的虚假观念。后来的“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则演变成一种意识形态终结论。譬如布热津斯基、福山等人以社会主义的失败证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终结,以及西方政治制度及其价值理念的先进性。

非意识形态化的理论特征是将科学理性与意识形态相分离。这种思潮的实质是打着科学主义的旗帜反对马克思主义,力图以自由主义取代社会主义。在这种思潮中,马克思主义被视为一种过时的意识形态。其主要立论依据在于:马克思主义建基于早期工业社会,在当代后工业社会中,马克思断言的资本主义危机已为国家干预和科技进步带来的制度变革所克服。苏东剧变也从实践上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必须承认,意识形态与科学的统一性问题在今天的理论界仍有颇多争议。但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同于宗教,它作为信仰的力量依托的是“理性”,而不是“心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力量征服人。实际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危机的分析从来就不是一种道德义愤,而是建基于科学理性的深刻洞悉。当代的科技进步,虽然遮蔽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阶级冲突,也缓解了被社会主义替代的外部压力,但却催生了资本主义技术奴役,以及资本主义危机的全球性扩张。所有这一切变化,并没有溢出马克思当年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和理性批判。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