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挑战(2)

如何应对“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挑战(2)

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应对普世价值论的冲击

马克思主义不反对价值的普遍性,但从不脱离特殊性来抽象谈论价值的普遍性,而是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譬如对人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讲人性,但马克思强调人性的阶级性和历史性特征。在阶级社会中,人性不是“均匀”地分布在不同社会群体的个体上。而且,人性的发展、完善,必须与具体的社会历史相结合。不是人性造就历史,而是历史塑造人性。

在今天,抽象地谈论“普世价值”,是西方话语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策略,也是当代中国产生意识形态混乱的重要原因。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当我们把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归结于“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时,但却有那么一种声音,认为汶川抗震救灾是中国政府“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兑现自己对于普世价值的承诺”,是尊重生命和个人价值的人性论胜利,是超越了一切主义纷争的“普世价值”的胜利。这种声音,其实质就是要割断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与社会主义的制度联系。构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必须积极探索如何把我国当前取得的伟大成就,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认同。

克服传统意识形态话语的局限,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构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需正视和克服传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存在的局限。其一,在话语内容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过于强调意识形态的排他性,甚至于故步自封,自说自话。在涉及与其他理论的关系尤其是争论时,往往自视高人一等,喜欢“扣帽子”、“打棍子”。面对中、西、马这三种文化资源,我们既不能走“全盘西化”和“复古主义”两条极端路线,也不能画地为牢、自设藩篱,而应该兼容并蓄古今中外的各类文明成果。一种可取的立场就是“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流合一,综合创新”。这一话语立场蕴含着三大基本价值取向:一是坚持原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面向世界(融入世界潮流),三是立足中国(讲中国话语,说中国故事,塑中国形象)。由此,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既不是对抗世界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也不是淡化意识形态界限的实用主义,而是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的结合。

其二,在表述方式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产生于阶级冲突、社会革命与制度对抗的时代环境,其表述方式往往立场鲜明,强调矛盾斗争,并带有强烈的指令色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各类标语、口号。时代的变迁,呼唤意识形态话语表述方式的转型,以标语方式组成的隐喻性意识形态时代已经被超越,理性、系统的话语表达方式日渐成型。构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表达方式的还有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要解决目前存在的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这两套话语机制的脱节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格分裂和社会分裂现象。

其三,在宣教方略上,传统的意识形态强调单向“灌输”,强调教育和改造,这一方略在需要高度集中、意志统一的年代效果显著。而在当今时代,个体主义和个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渠道复杂多元,旧有渠道逐渐偏废,灌输效果难尽人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要取得大众的认同,需要从外在灌输走向内外共生。在坚持灌输的同时,必须更加注意将国家意志转化为个人意志并通过个人行为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