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否具有强烈的挑战意愿和能力
一些世界强国担心,如果中国经济和军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不出20年,中国必不满足于现今的国际地位,可能像当年的德国和日本一样,用武力手段挑战既有秩序。把中国作为最大的潜在竞争者与挑战者加以防范和遏制,这本身就是冷战思维的残余,也是无谓的庸人自扰。这种观点听起来似乎有理,但从根本上忽视了中国的发展目标与地位诉求,也是对中国国情毫无理解。
中美实力差距仍然明显。随着中国持续快速发展,中美经济实力差距不断缩小。1979年,中美建交时,中国的GDP只是美国的4%,2001年上升至美国的10%,2011年已接近美国的一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是中国的GDP什么时候超过美国,较一致的看法是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但也要看到,中国的国力与美国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美国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综合国力的优势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而且,美国拥有较强的忧患意识、自我修复和创新能力。目前美国GDP仍占世界的1/5,在经济发展质量、技术含量、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整等方面保持领先。美国在科技、金融、军事、文化、舆论等领域的优势更为明显:美国军费长期占世界的一半,科技研发投入占世界的45%,垄断了全球90%的新闻传播,控制着全球75%的电视节目生产制作。
对于认为未来将成中美两极世界的看法,美国前财长劳伦斯·萨默斯并不认同。他说,在美国人们讲的是世界通用语言英语,美元又是任何参与金融市场的人无法忽视的基础货币,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创造性文化风靡全球,另外还有诸多世界级最高学府吸引着各国优秀人才纷至沓来。虽然中国崛起已成毋庸置疑的事实,但目前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就像美国上世纪20年代后期或是30年代前期的情况,中国依然不具备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中国想要赶上美国仍有漫长的路要走。可以说,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
中国即便未来实力赶上美国,也不谋霸。挑战美国霸权,既无意愿,也无必要。首先,中美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合则两利,斗则两伤。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各国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形成命运共同体。人类再也承受不起世界大战,大国全面冲突对抗只会造成两败俱伤。全球性挑战威胁日益突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单独解决这些问题,国际社会必须携手应对。
中美目前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贸易额从建交初期的24.5亿美元发展到2011年的4466亿美元,增长182倍。2012年,中美贸易额估计将接近5000亿美元。美国是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之一。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近年对美国直接投资也增长较快。全球化给中美关系带来了两个不同于以往崛起国与霸权国“旧大国关系”的新特性。一是“确保相互摧毁”。中美在金融和经济上形成“恐怖平衡”;二是“非零和”。中美在经济上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衰退使中国经济深受连累,中国经济增速减缓也影响美国经济复苏步伐。
从历史经验看,大国争霸扩张也提供了反面的教训,最终都落得衰落乃至失败的下场。英国的海外扩张最终遭到广大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日不落帝国”终成明日黄花。德国、日本因发动法西斯战争危害世界,自身也难逃战争惩罚。美苏争霸,拖弱了美国,拖垮了苏联。霸权不得人心,扩张必受惩罚,这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经验。而且,从霸权兴衰来看,新的霸主往往并不是挑战者。中国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也不会走西方列强及苏联的老路。
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和合”,中国历代王朝主要推行“王道”而非“霸道”,当代中国继承优秀传统,又赋予这一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中国文化历来崇尚“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理念,以和谐精神凝聚家庭、敦睦邻里、善待他人。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禀性。就民族性格和主导理念而言,中国历来是保守防御型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争强好胜、以霸主姿态颐指气使,不是我们的传统。淡化外交的意识形态和逐利色彩、更好地平衡物质利益和道德追求,是当代中国外交的发展方向。随着中国发展和实力增强,国内有学者提出中国的“王道外交”,即中国追求的目标是“王道”而非“霸道”。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2011年发表的《中国如何打败美国》一文引起较大反响。其实,他并不是说中国如何在军事上打败美国从而取代美国霸权,而是强调中国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美国竞争,向其他国家展示王权风范,超越美国霸权。
所以说,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政治权谋和宣传“口号”,而是根据时代发展潮流、世界历史经验、中国文化传统和国家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