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后中共执政六大创新点(3)

十八大后中共执政六大创新点(3)

三、重塑“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实践,中国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性质已经发生了实质性变化。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4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现代公司制,即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想;到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开始突破“公有制”在数量上占主体地位的限制;再到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企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积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到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完善和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主导思想则明确要以产权改革为导向。主张“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实行以资本增值为导向的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实行以按资本分配为基础的股份制,以及由法人治理结构为企业基本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和十七大以来企业改制的总特征。

现在要改变一种观念,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性质并不是单纯地由所有制关系、也就是私有制或公有制在市场经济中的比重决定的,最根本的是由这个国家和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国企和公有制,国企以及公有制体量大小还是控制力如何,本质上并不决定生产方式的性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生产方式的核心内涵是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方式,实质就是劳动和资本的关系。按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以资本为导向的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中国目前的经济形态,资本主导或支配劳动无论在生产关系还是交换关系上都已成为基本事实,在所有制和分配关系上也都充分呈现生产方式资本化特征。据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讲,到2010年,民营经济已占中国GDP总量的 55%以上,吸纳城镇就业的80%以上,现在已经形成“国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外资经济为辅助”的所有制结构。2012年10月,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2011年《中国薪酬发展报告》透露,“十一五”期间,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平均值由2005年的29.1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66.8万元,平均每年递增18.1%。部分行业企业高管年薪已经达到上千万元,2007年平安公司总经理年薪6616万元,是当年全国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2751倍,相当于农民工平均工资的4553倍。尽管股份制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但绝大多数或基本上是“按资分配”。以股份制为主导的分配制度,必然导致“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贫富差距拉大态势。美国权威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于2012年10月16日发表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面对面访问的3177名中国成年人中,“完全认同”或“基本认同”中国正在变得“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受访者占81%。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九十年,大体上是“三个30年”。民族独立和解放;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探索;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20-30年,对于中国发展至关重要,能否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建成小康社会,跨越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在经过若干年努力,把我国建成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共产党人坚持的社会主义理念贯彻到市场经济实践中去,建成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按市场经济的自主和法治要求,转变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克服权力腐败和分配不公等问题。

中国要搞的市场经济,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产党领导以及具有人民主体地位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上体现为政府调控机制不同,还体现在公有制在所有制中的地位和比重不同,更为重要的还要在探索市场经济的功能作用、利益分配、生产组织和发展趋向上,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目前能够调整和深化改革的可以有四条:强化国有企业功能的公益性;提高劳动在企业监管和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和壮大共同富裕型经济组织;利用资本的活力和效率同时防止资本负面效应的放大。这是我国坚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可以而且能够大有作为的着力点。比如既可以充分利用生产方式资本化和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为市场经济带来活力和动力机制,但同时也可以考虑把国有企业改造成在性质和功能上主要服务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需要和公共事业需求的公益性企业,如同重庆市探索组建的“八大投集团”那样;除代表国家利益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外,国企的大多数既可以具有竞争性和营利性,又可以具有公益性和民生性。其次从市场经济的组织形态和运作机制上做到既兼顾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又可以兼顾劳动价值及其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也就是既发挥政府有规划的配置资源的制度优势并不断提高劳动者对企业公有资产经营过程中的监督权和分配权,不仅要提高劳动在企业分配中的比重,更为重要的是加大和完善工人阶级参与监督国有资产和保障劳工权益的制度保障。在资本市场和股份制的开放和完善方面,要更加增加国内市场和劳动者的参股比例;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的过程更加鼓励劳动联合体和合作资本的共同参与,根据各地实际发展需要和状况限制个人资本对土地流转集中经营的过分扩张。“重塑市场经济”是建立以劳动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需要,也应该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取向。

共产党领导搞市场经济,应该而且能够做到具有上述这些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这些特性也是能够保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追求和一切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的经济基础。只有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才能保留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追求的群体性和公益性,使共产党领导的存在成为一种需要,而不是变质为不仅垄断政治权力更谋求超经济利润的一种权贵障碍,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应当追求的劳动权益的保障与资本活力的结合成为一种可能。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