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党性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保证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应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七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的讲话中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习总书记突出强调的这四大问题,最根本的是“贪污腐败和脱离群众”问题,只要把两个问题解决好了,就可以避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发生。为什么会发生权力贪腐和脱离群众问题?下文引述2009年9月作者在讲解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时的几段话,作为对这个问题的解读。
在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作者在地方和基层所作的调研,概括起来主要是两大类:第一类、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党过去赖以发展壮大和引为自豪的理想信念这种自律约束机制失范,利己主义盛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内化为党员和干部自觉的秩序和行为规范;第二类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觉悟程度不高,突出表现在运用民主法治的方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欠缺,民主法治的制度规范、社会化机制和监督机制也不健全。
这两大方面的问题都需要解决,尤其是第一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危险。一个国家和政党,理想信念和意志的统一是非常重要的。理想信念和意志的统一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内心与生命同体同在的自律约束机制。就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的无数革命先烈和党员对党组织和党的崇高事业、神圣使命的无限忠诚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那样,认为为此献身和牺牲是理所当然的。这种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神圣的、伟大的。这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前进中的艰难险阻、从弱小变为强大的内在不竭的动力和生命力。
科学的信仰和意志的统一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依靠的是真理的力量和事业成功的证明。中国人的信仰带有很强的功用性。老百姓信不信你既要靠真理的内心征服,也需要事业成功的长期检验。1945年我们党七大时,为什么在会场的横幅标语上写下了“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这样十二个大字,那是因为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胜利的实践检验,尤其经过延安1941到1942年的整风学习,我们党在理论信仰和指导思想上形成了普遍统一和高度一致,就是只有毛泽东的旗帜才能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作者在延安学习时,一个突出的体会就是,毛泽东比他同时代的领导人“目光远大”,土地革命时“星火燎原”道路的开创;抗日战争时“论持久战”的预测,都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所以,经过1921年到1935年,14年,毛泽东确定在党内的领导核心地位,又经过10年,到1945年6月党的七大时,才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共同信仰。人们对毛泽东的信仰是靠毛泽东思想的正确和长期的革命斗争取得的胜利赢得的。这样形成的信仰的力量是非常坚固和可靠的。
我们党的十七大实际上也完成了这样一个使命,就是把指导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走向成功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包括它的实践道路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这个新旗帜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一种新的理论信仰和指导思想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实践道路的形成。如果说党的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共同信仰和理论基础,并且正是依靠这种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自由,建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么,党的十七大确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就是引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就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信仰和理论基础。这一点一定要明确和清楚。不是什么旗帜、主义和思想指导中国走向现代化,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主导中国走向和实现现代化。这就是个信仰问题。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党来说,是个头等重要的大事。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不然就不存在《决定》所说的“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等问题。所以,如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和确立全党的思想和信仰,是对我们党严峻的考验。
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实际上最大的考验,是理想信念的考验。还有一个就是能否运用民主法治的方式实现领导和执政。这两个考验通过了,问题解决了,我们党就会在全球化、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成为具有坚定信念和共同理想、集中统一的、高度团结和具有巨大精神力量和凝聚力的现代化的先进政党。这样的政党,环顾世界绝对是无往而不胜的。
以今天的认识水平看来,以共产党领导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与资本化的市场经济需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价值冲突和制度冲突,有一个谁战胜谁的问题。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放大和带有封建专制色彩的集权体制的结合,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由体制性引发的问题。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同时保持与保障民生和民权需求的社会建设和政治建设相协调,也就是到了必须把邓小平改革开放初提出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和民主法治原则贯彻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去的时候了。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和科学民主法治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资本创新竞争机制的有机结合,才能不仅能够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发展中问题”,而且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性问题”。反之这些问题不仅不会得到解决还会不断扩大,以至于从根本上威胁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或者导致激烈的社会矛盾冲突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所以,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的伟大历史使命,就是开启第二轮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也就是把执政党的“共同富裕目标和民主法治化建设”内涵在“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实施中去,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上消除目前已经显性化的体制性弊端,真正实现共产党执政的制度优势、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优势和市场经济竞争活力机制的有机结合,开辟改革开放又一个伟大的新时期。
这种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拓展和实践、以及制度和理论创新的过程,既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和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需要,也是我国前三十多年伟大社会改革试验的继续。邓小平在1987年11月讲到中共《十三大的两个特点》时就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这些话,现在仍然没有过时。拓展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仍然要继续沿着“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创新发展路径。但目前这个阶段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能在摸着石头的过程中丧失过河的理想,不然前后左右徘徊早晚得被河水淹死;“摸着石头过河”也不能异化为变相的泡温泉,温泉泡久了既不愿摸石头也会忘了过河。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的理想和信念,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21世纪的使命和继续具有领导和执政权合法性的根本。“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本质上就是通过地方和基层的创新实践,把符合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制度优势相结合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升华为国家层面的政策和制度。这就必然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继续不间断地进行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理论创新,使“创新”真正成为这个具有九十多年历史的古老大国执政党的内生原动力和时代品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