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官员问责等共筑高效反腐体制
丹麦在“世界最清廉国家”榜单上长期高居榜首,该国的舆论监督机制、官员问责制度、法律法规保障、诚信体系建设等有力措施共同构筑了高效、完善的反腐体制,社会对于腐败的零容忍和官员自身的清廉意识使该国鲜有腐败丑闻产生。
舆论监督机制功不可没
2012年11月30日,丹麦有媒体爆料称,丹麦文化大臣乌费•埃尔贝克任职后在其配偶工作的一所艺术学校举办了五场文化活动,花费18万丹麦克朗(1克朗约合1.06元人民币)。
(丹麦前文化大臣埃尔贝克在媒体爆料后5天之内便宣布辞职)
随后,18万克朗公费花销的细节也被悉数披露。除了一些艺术表演花费,其余大部分款项都用在了公款吃喝上。
按照丹麦法律对公务用餐开支的明确规定,公务用餐人均消费最多为1000克朗。只有在王室或首相接待外宾来访等一些特殊情况下才能超出这个限额。而账目显示,埃尔贝克有些公务用餐人均开销在1800克朗以上,已构成违法。
埃尔贝克的行为招致丹麦舆论和社会各界的激烈批评。随后,其配偶在校方没有按照法律要求公开发布招聘启事的情况下直接进入该校工作的内幕也被披露,并有消息指埃尔贝克此前向该校拨付了600万克朗的文化赞助。
此事一出,其党内同僚及其他党派纷纷指责埃尔贝克利用职权谋求私利,违法反腐败法律和公务员守则,不再适合担任公职,反对党则更是强烈要求国家审计局对此事展开独立调查,追究其责任。
丹麦国家审计局主席彼得•拉尔森对媒体说:“埃尔贝克的这种行为有失公平公正,属于法律命令禁止的利用职务之便向特定对象输送利益、谋求私利,尽管这中间埃尔贝克没有得到直接的经济利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