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关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适应我国经济基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人民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司法制度、决策机制、权力制约监督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新要求相比,我国政治体制还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对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外高度关注,各种议论很多,十八大前人民群众对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也比较高。核心的问题不是政治体制要不要改,而是朝着什么方向改。政治体制改革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事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要坚定不移,又要积极稳妥,特别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根据人民群众的反映,我们认为,当前应从我国改革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出发,紧紧围绕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着力点,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出总体要求、作出了战略部署。
1、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高度,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切实保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推进依法行政,坚持执法为民,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
4、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要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把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出来,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5、坚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体制改革要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这需要长期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政治体制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既要坚定不移,又要循序渐进。
六、关于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30多年改革和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确实遇到了“成长的烦恼”。比如,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在人们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看病难、看病贵等等问题。围绕这些问题,也一度在社会上引起这样那样的争论。应当说,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矛盾和问题是必然的、正常的。然而,恰恰是在如何认识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上,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
1、看问题不客观不全面,把枝节当主流,只看问题不谈成绩。不论什么事情,先讲问题和不利的一面,对成绩忽略不计,以为这样就是“客观公正”,而讲成绩似有“歌功颂德”之嫌。如果不能在大好形势下挑出毛病,似乎就不够“客观”。
2、对待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形而上学的态度。不承认矛盾和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不承认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有个过程,企望一下子就解决所有问题。这在对待收入分配差距、物价上涨、产品质量和知识产权等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
3、热衷于炒作西方学术界的新名词、新概念,洋教条盛行。总是把西方的那一套标准、尺度、模式等套用到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分析研究上,凡不合乎西方的标准、尺度、模式,就认为是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比如一说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和多党轮流执政;一谈收入差距必然要套用基尼系数;一说社会稳定就寄希望于中产阶级的扩大;一说市场经济就是私有化,认为私有制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一讲政府作用就主张作用最小化,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
4、一些媒体肤浅浮躁、跟风炒作。现在翻开报纸杂志,打开互联网,总是看到大量转自国外的报道和分析中国问题的文章。这些文章不少尚能较为客观地看待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新动向、新问题,对中国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所做的分析也不乏真知灼见。但是,也有的出于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或文化上利益的需要,传播各种版本的中国“崩溃”和“威胁”的论点,国内的一些媒体常常不加分析批判、不惜版面地跟风转载,甚至出现不少附和的声音。
5、社会心态失衡,对待问题抱怨情绪大,指责多。由于过分夸大甚至是曲解中国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更因为不是从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不承认矛盾的客观性,不承认解决矛盾需要过程,因而误判形势、误导舆论成为一种现象。互联网上的博客文章和大量跟帖,在很多问题上就弥漫着这样的情绪。
这些不良倾向,亟须我们认真加以分析和纠正,否则将影响人们正确认识形势,导致舆论导向出现偏差,甚至造成思想混乱。当前十分需要实事求是地对当前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加以分析和阐述,从而确立根本舆论导向,以帮助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形势,增强信心,鼓足干劲。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