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私用”何时能够“不见踪影”?

“公车私用”何时能够“不见踪影”?

天气转暖,户外游人增多。日前,记者在河南省一些旅游景区、娱乐场所定点走访,调查是否存在公车私用现象。随机拍摄200余辆“疑似公车”,经公安部门查证,属于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名下的车辆只是少数,但记者依然捕捉到了一些公车的身影。(4月8日《人民日报》)

严禁“公车私用”,不是今天才提的。特别是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出台后,公车私用现象有所收敛,但远未杜绝。“公车私用”,看似狂奔的是车轮,而实质上是坐在车里的公务人员手中的权力,是一种变相的公权私用、权力腐败。那么,为何这边是严格要求、明令禁止,那边依然“车轮滚滚”、“私用成风”?

应该说,自2011年4月公车专项治理工作开展以来,我国连出重拳应对“车轮腐败”,加速打击超编、超标配备公车,违规换车借车、摊派款项购车,豪华装饰公务用车、公车私用等行为,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毋庸置疑,公车私用远未杜绝,一些地方甚至还以变通的方式应对或逃避公车专项治理工作,“车轮腐败”依然没有绝迹。这一方面说明在某些官员的头脑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思想还没有得到彻底清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些地方在制度落实问题上存在打折扣、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倾向。再一方面,也是最最重要的方面,那就是,缺少监督或监督不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办法,是造成当前“公车私用”泛滥的重要原因。监督公车需要一套完整的监督机制,必须从充分保障公民表达权、舆论监督权等基础做起。其实,遏制“公车私用”,根本问题不在车牌上,监督的“功夫在诗外”,包括完善舆论监督,严密政府内部监督机制,“三公经费”的预算阳光化等。具体说,举报公车私用的微博、帖文,会不会被删?媒体能否毫无障碍地跟踪报道?纪检机关对于相关举报,能否及时做出处置?等等。如果基本的监督渠道都不通畅,挂再多的“公牌”,也照样管不住公车。

公车,是作为公务使用而配备的。按理,除了公务使用外,公车就必须锁在车库、关在笼里,但是,纵观官场,公车完全用在公务上的,毕竟是少数。无论是对领导者而言,还是对公众来讲,对于“公车私用”缺少一种“零容忍”的态度和决心。换句话说,就是对公车私用的处理和打击力度不够。因此,要对公车私用行为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处理一起,重拳出击、多措并举,才能从根本上管住、管好公务用车。对公车私用“零容忍”,不仅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切实有效的措施,而且还必须有强有力的执行力。首先,在制度设计上,应该强力约束领导“权力用车”。公车出行最不能容忍的是“领导说了算”,而应该由机关车辆管理与调度部门说了算,这样才能从制度上遏制休闲度假、接送亲友等非公务活动动用公车等现象。在此基础上,要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和媒体舆论参与监督的积极性,激发社会公众举报公车私用的热情,同时为有关部门及时查处公车私用行为提供更多的线索,从而使监督与查处形成良性互动、产生良好效果,进而提高对公车私用行为实行“零容忍”的执行力。

从公众或媒体的角度来说,对于“公车私用”深恶痛绝。但是,对于公车私用,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领导者自身,在理解上以及执行上,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自我保护。就拿前文提及的捕捉“公车私用”身影来说,记者随机拍摄200余辆“疑似公车”,经公安部门查证,属于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名下的车辆只是少数,但记者依然捕捉到了一些公车的身影。这样的信息不对称、理解不一致,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遏制“公车私用”的艰难。在这个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笔者认为,当然是事实说了算,或者是法律说了算。如果明明是公车私用,还遮遮掩掩,何来公平正义可言。因此,被媒体曝光或群众举报的车辆,如查实确属公车私用,相关部门做何处理,将是对执政能力和公信力的巨大考验。

严禁“公车私用”,是党性要求,更是民众期盼。但是,目标再高远,任务再明确,措施再具体,制度再健全,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只重口头、不抓落实就是一纸空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兴邦,当从转变工作作风开始。公车私用,滚动的是车轮,损害的是干部的作风、政府的形象。因此,时刻不能忘了遏制“车轮腐败”。不看广告看疗效,听其言更要观其行,改进作风求实效。“公车私用”不见踪影之时,也就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之始。(倪洋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