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3)

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3)

画外音:无论是“走出疑古时代”的学术争议,还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评价与认可,李学勤先生一直处于风口浪尖。面对诸多质疑和诘难,李学勤先生很坦然,将更多的智慧和精力贡献在踏实的事业上。他表示,只要是学术范围内的讨论和批评,他都欢迎。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荣辱褒贬,而是继续前行。李先生虽然已年近八旬,却从未停止过脚步,对自己的未尽事业,仍然充满精力和兴趣。在采访中,当记者问道“您未来有何打算”时,李先生的精神一下提振了起来。他希望自己能继续干些事情,也寄希望于年轻人,包括我们这些媒体记者。同时,李先生还对我们中国社会科学网提出了建议和期望,希望能利用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个平台,为一些老专家学者做些事情,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做一些事情。

记 者:李老,您未来有什么打算?或者说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李学勤:世纪之交的时候我提出过好几次,要特别研究二十世纪的学术史。因为我们今天所有的学术内容,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都来自于二十世纪。二十世纪以前还没有进入现代化过程,我们是如何经历这个现代化过程的,在各个学科方面有哪些经验和教训,这些总结都是很重要的。

好几年前,我在全国政协提出一个提案,建议搞口述历史,特别让一些老学者,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说说自己想做而没有来得及做的事情。当时受到了政协领导的重视,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部等七个单位在一起开会,作过讨论。

记 者: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也已经有人在践行您的倡议,包括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也在做相关工作。

李学勤: 对啊,我想我们中国社会科学网也可以做这项工作。有些老专家学者已经七八十岁了,有些事情是他想做而做不到、没有做成的,其中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一个人回顾走过的道路,这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历史的反映。通过口述历史,让后人完成老专家学者的未尽事业,我相信一定会产生有价值的东西,这很有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制度建立以前,就已经建立了院学术委员会,我是第一、二届学术委员,后来给学术委员们出了一套文集,反映很好。

说到抢救工作,其实建国初年就有过类似的项目,那个时候已经有一批人老了。什么时候都会有些人走向老年,所以抢救是一直需要做的工作。

记 者:再次感谢李先生接受我们的采访,祝先生身体健康、生活如意!

画外音:李学勤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其中包括他主持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上世纪末中国社会科学界最大的政府工程之一。要取得这样的成就,需要具备优良的学风、文风。在访谈的最后,李先生还给我们年轻人讲了讲治学经验,希望我们年轻人能在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上下工夫,端正自己的学风、文风。

画外音:李学勤先生表示,他希望提倡简明扼要、明白易晓、接近群众,至少是接近学术界的学风和文风。他还提到疑古学风的最早提出者胡适先生和顾颉刚先生。李先生说,胡适先生的文章就好像一块水晶板一样,清清楚楚,毋庸置疑。顾颉刚先生写的随笔,每一条都可以写成非常大的论文,但是他写得非常简明。前辈的长处我们应该继承。

“我们要面向广大学术界和人民群众,写简明扼要、明白易晓的文章,我觉得这一点很迫切。应该提倡优良的学风、文风,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字技巧问题,也是如何跟生活、群众相结合的问题,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李学勤先生说。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