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整合优化现有教育资源,在投入方向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投入重点由农村教育向城区教育转变;农村教育投入重点由规模较小学校向规模较大学校转变;学校投入重点由基本建设向改善设施、培训师资转变。继续实施市区两级政府关于新建学校的建设规划,从2009年起,投入3.5亿元,启动规划中的7所城区中小学,即搬迁四中,新建第三高级中学(将苏州中学高中部并入三中,其改建为初级中学),新建第十一小学(肤施路小学)、第十二小学(长城路小学)、第十三小学(人民路小学)和第十四小学(五雷沟小学),新建二中高中部(将现二中改制为初级中学),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将市一中搬迁至红山热电厂以东(原校址改为初级中学),在第十四小学旁规划修建南郊幼儿园,在西沙机场路修建西沙幼儿园。继续推进农村撤点并校工作,5年内实现农村完全小学和教学点分别控制在50所以内的目标,乡镇初中保留在18所以下。建立校舍安全普查长效机制,三年内实现校舍安全工程达标目标,2009年投入1350万元,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供暖改造工程。启动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蛋奶工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动员,明确补助对象,落实配套资金,规范运行程序,指定专人专账,严格资金管理。
14、发展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启动职业教育实习实验基地建设。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将职教中心搬迁至小纪汗已划拨的250亩土地上,原校址改办为完全小学。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路子。加强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2013年建成省级示范成人文化技术学校8所。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用于职教中心和教育强乡镇建设。计划投入830万元,于2010年秋季建成xx市特殊教育学校。
15、改善各教育直属单位的办公条件。通过政府投入、资产置换等形式,积极筹措资金,建成xx区教育中心,实现各教育直属单位集中办公。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投入720万元,于2010年建成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立城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习实验基地,打造书香校园,大力推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五)优化环境,营造良好的办学氛围。
16、避免多头重复检查学校。凡非教育部门涉及对学校的检查,原则上须经区委办或政府办批准,并与区教育部门取得联系后方可进行,否则学校有权拒绝。
17、加强学校安全管理。高度重视中小学安全工作。由区教育局牵头,公安、消防、工商、文化、卫生、安监等部门配合,定期对各学校办学设施、饮食、卫生及校园周边环境进行监督检查,切实优化中小学校内外环境。
18、切实解决教师实际困难。鼓励新聘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从2010年起,对清泉、镇川、上盐湾、鱼河峁、余兴庄、安崖、大河塔、小壕兔、红石桥、补浪河10个偏远乡镇的中小学在岗教师,每人每月发放80元交通补助。同时,对偏远乡村教师在工作调动、职称评聘、住房安排、子女就学和评优树模等方面给予照顾。
19、加强教育督导评估。依据省政府制定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坚持“督学”与“督政”相结合,全面加强对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各学校教育督查评估,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职能作用。继续实行区委、区政府重点督查,教育行政部门巡回督查,乡镇和学校经常检查的教育督查制度,表扬先进,鞭策后进,不断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对工作不负责任、违反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负责人,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各乡镇、各部门、各学校要扎实工作,务求实效,着力促进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