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芦山!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再次揪住亿万国人的心。
4月20日晨,四川雅安发生7级强震,房屋坍塌、道路阻塞、水电通讯中断。截至21日17时,地震已造成208人死亡、失踪,另有11826人受伤。而且余震频频,仍在持续。这不由令人想起5年前的汶川大地震,那场国殇造成8万多人死亡!此次地震的震中芦山正与汶川毗连。
灾情紧急,生命在等待驰援,与时间的生死赛跑快速启步。
地震6分钟后,成都公安局即令全体警员停止周末休假归队。18分钟,四川省军区抗震指挥部成立,同时国家启动地震应急响应。半小时内,第一批救灾的武警部队已动身赶赴灾区。紧随其后,救灾直升机飞临芦山上空,国家减灾委等部委工作组离京飞赴现场。同时,公安、医疗、电力、通信、交通运输等救灾队伍迅速开赴灾区。中午,李克强总理飞赴灾区指挥救灾……
借助网络、微博等现代媒体,灾区的受灾情况、死伤人数在不断更新,所需救援也随时向社会通报。比之以往,此次的灾情传播呈现出空前的透明和公开。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的磨砺,整个社会的应急反应,无论部队还是地方,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比之5年前更迅捷,更成熟,也更有效率。
每一个凋谢的生命都令人痛惜无比。大灾当前,抢救生命无疑是首要任务。对于震区来说,现在仍处于灾后72小时黄金救援期。救援的迅速铺开,不留死角,早抢回一分钟,都可能给危急中的生命以生存的希望。唯愿灾区人民和救援队伍同心协力,争分夺秒,让每一位受灾群众都得到及时救助,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爱的温暖。
而在灾区,灾害中闪耀的人性光辉和人间真情催人泪下。母亲冒着房塌危险独自顶起200余斤重的楼板救出儿子;12岁的小姐姐奋不顾身救出2岁弟弟,而自己倒在血泊中;19岁的小伙在地动房摇中徒手刨救出母亲;小杂货店老板店铺被毁,却毅然搬出矿泉水免费供给居民,雅安街头人们排起献血长龙……灾害中的互助自救,无疑会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危难见真情。面对灾难,13亿中国人永远是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汶川的哥载着水和食物结伴疾驰向芦山,灾区周边民众踊跃报名救灾;全国各地的民间慈善组织也迅速行动,各种社会赈灾活动相继展开。而广东省委、省政府率先向四川省捐赠救灾资金1000万元,并组建9支医疗队,展开接收伤员的救治准备工作。灾情面前,中华民族的爱心善行再一次总动员。
人类总是在灾难中成长、进步。在现代社会,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科学施救尤显重要。伴随着救灾的进程,传来了救援车辆和设备坠河滑落山崖、救援人员牺牲的不幸消息。防范次生灾害的警钟响起。自发的志愿者和车辆竞相涌入灾区,令到灾区道路出现拥堵,影响救援进程。如何更科学合理调配各地救灾队伍,避免人力物力上的浪费等等,都考验着救灾工作。同时,民间对灾区的救援也应更理性和协调,这样,才能令救灾减少牺牲、减少失误,为受灾群众赢得更多机会。
灾害突至喻示大自然的残酷无情,生死别离则凸现个体生命的脆弱,所以,面对灾害更需要我们整个社会上下齐心,同舟共济,共担责任。守望关爱,我们的心与雅安紧紧相连;同伸援手,愿雅安民众早日渡过难关。
(作者系本报首席评论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