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震救灾看中国军队作战能力(2)

从地震救灾看中国军队作战能力(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军队在历次抗震救灾中,其装备水平和指挥水平也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时,通讯条件和装备水平非常落后,由于当时的机械化水平也很差,战士到达现场大多是依靠铁锹挖、手工扒的原始作业方式,去挖去扒那些受难者,大型起重设备几乎没有。在扑救1987年的大兴安岭大火的战役中,我军迅速进入大兴安岭,训练指挥水平明显比唐山地震强一些。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国人民解放军则明显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中国军队几十年不变的高昂的士气、严明的纪律、勇敢的决心和铁血般的意志,给中国普通民众带来极大的信心和保障。震区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1万大军云集,抢险力量阵容蔚为壮观,其抢险效率也让世人瞩目。当然,在汶川地震中,中国军队立下伟绩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联合作战和沟通水准相当原始,部队之间无法进行高效率沟通和信息交换,在这次救灾中表现的相当混乱!其最强大的陆军部队尚且如此,薄弱的空军和海军更是落后。未来收复台湾之战是陆军、海军,空军、高难度条件下的联合作战,空降部队、海军陆战队、海军航空兵、陆军航空兵、等技术兵种必须有效协调,才能发挥最大战力,包括现在中央军委的体制是否有改革的可能,军委副主席和四总部的设置能否满足战时需要须着重研究。

这一次,芦山地震后就完全不一样了,“灾情就是命令”不再是口号,军队、武警的表现可圈可点,应对非常从容,出动非常迅速,目标非常明确,这不仅仅体现在装备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战斗意志、官兵的战斗士气处于一种非常高昂的状态。这种状态说起来跟我军治军方略、强军目标是密不可分的。

我军应保持对国家重点目标的保障能力

战争中除了我们自己,谁也靠不住,最大限度地保障战役的外围安全。比方说汶川地震时期的重要次生灾害之一的堰塞湖给广大人民生活的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和不确定因素。大规模战争爆发之前,包括三峡大坝在内的全国更多的大坝、水库、电站、码头等战略目标怎么样秘密地做战前准备工作需要演练至关重要。

战时军队的快速集结和兵员远距离的投送能力

未来战争必然是一场现代的闪击战,短期之内荡平不了敌国就等于失败。我们在和对手作战时期,一旦美日军队真的开过来,解放军就是腹背受敌,很容易重蹈金门之战的覆辙。

现在的空中卫星侦察能力和情报的保密需要,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提前在任何一个前线集结超过二十万以上的部队,怎么样把部队运送过去集结待命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空运力量太小是我国军队和地方的软肋。这次芦山地震规模和损失都小于当年的汶川地震,所以,运输力量也没有像上次那样轰轰烈烈,但是,即便如此,从前线传来缺乏大型设备和生活物资的消息依然时刻提醒着我们--我军大型运输力量的不足。

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就说要向美军的第101空中突击师学习,可是,学习是要花成本、交学费的,空口白牙的说而没有装备只能是纸上谈兵。

中国北方边境和局势基本稳定,不会发生大规模战争。未来作战,可能会发生在东南部、南部和西南地区。我国南部地区地势特平原更少,山地不次于四川,空降兵是一种战斗模式而非运输方式,一旦战争打响,我军将面临着更为残酷的局面。直升机方面,我国目前还没有“米26”那样超大型的运输直升机。大型运输机方面,我国目前还只能依靠俄国的伊尔-76MD,但运输能力仅有美国的C-17运输机能力的三分之一。未来大规模战争如果不在短时间内迅速投送大批部队,那么哪怕动用空15军的全部,那么他们只会受包围!进一步强化超越地表障碍的空中机动能力和中远程投送能力,肯定是我军要优先考虑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