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震救灾看中国军队作战能力(3)

从地震救灾看中国军队作战能力(3)

制空权的掌握和战时通迅能力

由于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都在中国的内陆,而且为和平时期的救援工作,所以,不存在争夺制空权问题。这里就少说几句,重点在战时通讯能力。

2008年512汶川地震时期,懂得军事的朋友都会记得这么两条军事新闻,一、《新闻联播》报道,“13日,一支携带了北斗一号卫星终端机的部队,从13日中午12时开始,沿着马尔康、黑水、理县到汶川的317国道,以每小时6公里左右的速度一路急进,6个小时前进了近40公里。”;二、新华社报道称,“解放军海军某飞行团飞行员在14日7时许,驾驶某型遥感飞机从北京起飞,赴四川地震灾区执行空中遥感探测任务,为抢险救灾提供准确数据信息”。这条新闻是在地震两天后发布的,也就是说在地震发生以后的48小时内震区通信完全中断与世隔绝!如果这要是发生在战争时期,那势必就意味着我军将全军覆没!尽快提高我军的高科技含量,适应未来的高科技水平下的局部战争!我们的通信保障能力,任重道远。

后勤工作的保障和前线桥梁、铁路、公路、涵洞的保护能力

根据芦山地震第二次新闻发布会的新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表示,这次部队的后勤补给“全部由部队自行解决,不给地方添麻烦。”这是和平时期的救灾,那要是战争时期呢?

大型的作战行动有大量的物资储备作保障,这是要提前做的工作,怎样送到部队官兵手中同样是个问题,在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礼拜攻势”就是严重受制于后勤补给所致。在后方大量的物资运不出去可前线却收不到任何物资补给,从而对战士的生命安全和部队的安全与进攻造成最大的威胁。战争中,必然是前线后方的桥梁、涵洞、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被破坏,机场受损等因素存在,情况更远甚于地震,军队的应急和国土的防空能力将受到考验。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