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影子银行有其必要性
针对债券市场违约风险不断累积的特点,影子银行设计出了与原始标的相剥离的、可交易的、独立的、可向高风险投资者转移的信用风险产品。由此,加速信用总量调节成为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债券市场具有货币乘数小,而信用乘数高、稳定经济等特点,欧美发达国家加速了债券市场的扩容,美国新增企业债规模逐渐超过新增信贷,吸引了大量避险的长期投资者,避险资产规模逐渐扩大,债券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据统计,1990年和1980年相比,共同基金和货币基金是债券增持的主要力量,它们弥补了商业银行信贷融资规模下降的资金缺口。美国居民金融资产中,存款占比从1985年的25%左右降至2000年的13%附近,而养老基金及共同基金的规模却加速扩大。其中,养老基金投资与信用债的比例在20%左右,共同基金投资占比30%左右,货币基金投资占比30%。信用总量机制的发展,引发存款转移至各类基金,影子银行逐渐壮大。
2012年,我国债券市场尤其是信用债市场经历了疯狂的一年。信用债发行量激增至近3万亿元,较2011年上升约60%,然而收益率却大幅下行。截至2012年底,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持有各类债券16.63万亿元,债券投资收入已经成为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与此同时,其为商业银行开展中介业务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参与债券承销业务,逐步从传统分业经营的商业银行转型为混业经营的商业银行集团;另一方面,债券市场的创新与发展,也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提供了多种投资对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大幅提高,从而形成商业银行规模和效益的可持续增长。此外,债券市场还为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更多选择。为了满足日趋严格的资本监管要求,债券市场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次级债、混合资本债等多种工具,用以筹集资金、提高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为资产负债表 “减负”,化解集聚在银行体系内部的风险。
2月28日,央行报告显示, 2013年1月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5214.6亿元,同比增加 182.9%,较2012年12月减少14.3%。截至2013年1月底,我国债券市场债券托管量为26.4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托管量为25.2万亿元,占债券市场债券托管量的95.4%,月环比下降0.8%。
在发债企业主体资质整体下滑的前提下,负面信用事件曝光频次日渐增多,负面信用事件呈现高发态势,评级机构不断预警违约风险,但债市投资者对信用债尤其是高收益信用债乐此不疲。究其原因,政府担保下的无风险利率引发了风险价格的扭曲。从金融理论分析,发债主体的资质整体下滑与预期收益率应成反比,才符合市场判定的逻辑。从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定价估值来看,今年初以来各评级债券,尤其是低评级债券收益率一直处于大幅下行的通道。在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风险价格极易被扭曲,如何缓释信用风险值得思考。
针对债券市场违约风险不断累积的特点,影子银行设计出了与原始标的相剥离的、可交易的、独立的、可向高风险投资者转移的信用风险产品。由此,加速信用总量调节成为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主要问题。我国金融市场亟需由货币总量主导型向信用总量主导型转换,同时,金融管理部门要加快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对金融市场的正确引导和监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