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经历五大危机

中国改革经历五大危机

在1978年以前,中国实行的是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控制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在满足人民基本物质需求之后,尽可能地增加投资,加快经济增长,赶上发达国家;事实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反而比市场化改革以后的投资率更低。

中国改革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首先在农村允许自主经营,不再把农民限制在土地上;其次是在东南沿海设立几个经济特区,允许私营企业和外资经营,也允许企业自主定价和生产决策。

这样一条市场化的改革路径,要取得成功是非常不容易的;在这改革过程中,中国度过和避免多次危机。

一、价格改革危机

改革初期,商品价格部分由政府定价,部分由企业根据市场自主定价,这叫价格双轨制。它在不破坏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保障经济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促进新生的市场力量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中国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步骤。

不过,价格双轨制对同一商品产生价格差,政府定价远远低于市场价格,这就产生很大的套利空间。

当政府和国有企业人员能决定把多少产品以市场价格出售时,就增加腐败的机会。

这个时候,如果完全放开价格,就会产生很高的通胀,因为市场价格比政府定价更高,如果继续维持双轨制,就会导致腐败盛行。这两者均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幸运的是,中国选择承受通胀,通过分阶段价格改革的方式,坚定而成功地完成价格市场化。

二、国企改革危机

中国的改革是增量改革式的,即初期在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没有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允许非国有经济发展起来,然后放开所有价格控制,让国企和非国企在同样的市场下竞争。国企的竞争力远远比不上按照市场原则组织起来的私企和外资企业,因此国企出现大面积亏损。

最终,中国再次坚持市场原则,让财务上不可持续的国企破产或重组,将大量的国企民营化,政府只保留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国企;国企释放的失业员工或由政府承担部分社会保障,或由新兴非国有经济雇用,部分下岗职工还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