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财政危机
改革前,政府的财政收入建基于国企之上,改革后,经济增长愈来愈不依赖国企经济的成长;也就是说,经济的增长并无引起税基相应的增长,从而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例迅速下降。1978年,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约有31%,到1993年,已经下降到10%左右,这已经严重影响中央政府的财政能力。长此下去,必将出现财政危机。中国1994年实行财税改革,确立以增值税为主的税收体制,并确立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度,有效地保障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尤其是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
四、金融危机
1978年以来,中国金融业经历两次大危机。一次在1990年代初期和中期,中国开始实行金融市场化改革,一方面发展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以及期货等衍生金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允许民间金融行为的发展,结果导致1990年代出现金融乱局。第二次在1990年代末期和二十一世纪初期,由于国企大面积亏损,为了防止由此引起的失业和社会动荡,在国企财务不可持续时,一般由国有银行提供贷款支持,国有银行因而累积大量不良债权,令银行业面临亏损和破产。
最后,中国按市场原则改革银行体系,同时也保持对银行业的严格监管。中国银行业在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前,成为世上资产质量最好、经营最稳健的银行之一。
五、房地产市场危机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曾经历两次危机。一次是1992年之后,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大量投机商进入土地和房地产市场,并引入银行资金进一步推动地价和房价上涨。最终,中央政府通过严厉的宏观调控抑制了这一轮泡沫。最近,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需要在城市定居,同时住房市场化改革导致原有依靠政府分配住房的体制发生变化,释放了原有的城市居民用房需求。
在美国金融危机以前,中国已经意识到住房市场价格过快增长的问题,并且作出一定程度的抑制。
中国也成功度过美国房地产次按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但是在金融危机后刺激经济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为了配套刺激计划,利用土地进行融资,重新推动房地产价格上涨。
中国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促进劳动力和各种生产要素向更有效率的工业和城市集聚,从而在改变人民生活空间的同时,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中国在改革过程中遇到不少阻力和危机,但一直坚定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同时,中国也充分认识市场的缺陷,尤其是在宏观稳定和金融稳定上的缺陷,因而中国在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同时,也充分利用政府的作用。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