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是“经济账”更是“政治账”

公车改革是“经济账”更是“政治账”

 

经历了这些年全社会的关注与推动,公车改革如今已经进入一种僵持的状态——大家都知道改革势在必行,但谁也不愿意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如果真的取消公车,势必会受到许多利益相关官员的阻挠,很少有人愿意去啃这个“硬骨头”。

公车改革

自去年年底中央推行“八项规定”以来,传统“三公”问题中,公款吃喝、公费出国等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公众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公车问题。近来许多地方政府配备豪车的事件被频繁曝光,公车改革效果似乎并不显著。近日,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公布,其中公车支出占比高达55.2%,再次引发公众对于彻底推行公车改革的热切期盼。

“公车改革不仅是‘经济账’,更是‘政治账’。”曾连续8年向全国两会建议推动公车改革、被誉为“车改第一人”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指出,现在公车已经成为公众批评政府的集中点之一,如果政府的公信力栽在一个小小的公车上,那就太不值得了。如今,公车改革的政治、社会条件已经成熟,缺的就是政府大刀阔斧改革的决心。

公车改革如今已经进入一种僵持的状态

中国青年报:自“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中央政府以及社会舆论对“三公”问题盯得非常紧,为什么还有一些基层政府和官员敢于在公车问题上顶风作案?

叶青:拿公车问题与公款吃喝做一个对比吧。公款吃喝往往是群体行为,要一群干部才能吃起来,老百姓很容易看见,所以一旦治理,官员比较忌惮,会有所收敛。相比之下,公车私用等问题,往往是很隐蔽的个人行为,不出事情大家一般很难知道,更别说监督了。于是许多官员对此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可能是“最倒霉的那一个”。

如今,一些地方还想出了许多应对监督的办法。比如,一般来讲许多政府公车的车牌号是有一定规律的,了解的人会分辨出哪些是公车,一些政府部门却将公车牌号与私家车的车牌号混在一块儿。这样一来,公车就会隐藏在数以万计的私家车中,谁也发现不了。还有一些地方的官员虽然不用公车,但却在“私车公用”。也就是说,开的虽然是自己的车,但一切费用都是公家在支出,有时候比用公车还浪费,却能轻易地逃避监督。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