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问题之所以频发,是因为公车浪费与公车腐败长期以来根深蒂固地存在,甚至已经成了一种行政文化的代表。就拿县级干部来说,据我了解,许多地方县委书记配上一辆比较豪华的越野车,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你不让政府出钱买,官员就会让企业花钱买并将车挂在企业的名下,然后自己来用。你撤了这个县委书记,下一任县委书记过几年还会如此。所以说,对于公车问题,千万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从根本上进行公车改革。
中国青年报:公车改革这场持久战进行了这么多年,问题却依然存在。这场战役为什么这么难?
叶青:要让人家把已经吃到嘴的肉吐出来,你说难不难?对于官员来说,从公款吃喝、公费出国中能享受到的利益,也就是吃一顿饭、出一次国,吃饭、出国也不能天天都有。但是公车的问题不一样。如果一个官员配了公车,他就对这辆车享有完全的使用权,自己可以天天用不说,有时家人也在用。这对许多官员来说算是很大的好处,他们当然不愿意轻易放弃。
经历了这些年全社会的关注与推动,公车改革如今已经进入一种僵持的状态——大家都知道改革势在必行,但谁也不愿意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如果真的取消公车,势必会受到许多利益相关官员的阻挠,大多数地方主政者都清楚这个状况,很少有人愿意去啃这个“硬骨头”。
车补只能是补偿性的,不能是收益性的
中国青年报:关于公车改革,现在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取消说,即一定级别以下官员取消公车;另一种是限制说,即认为取消公车不现实,应将注意力放在限制公车私用上。您更倾向哪一种观点?
叶青:公车私用是公车改革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但不能仅限于这个问题。因为从现在的情况来说,即便公车不私用,也会出现巨大的浪费。拿我的例子来说,我到汉口开会一般都是坐地铁,如果换成单位派车,会增加买车的钱、油费、司机工资这些成本,车子还需要在开会的地方等一上午,其他人就用不了车了。所以说,想要治本,肯定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取消公车,由公务人员自己解决出行问题,并发放一定数量的车补。
当然,车补的发放不能变质。现在有些政府部门在经历了所谓“车改”后,原本配公车的人不但继续坐着车,每个月还能额外领到一笔车补。在我看来,这样的行为与贪污无异,应该依法查处。
中国青年报:现在有一种反对车改的声音认为,许多领导干部平时工作很忙,如果取消公车,他们边开车边想事情有些不安全。您怎么看?
叶青:只要内心深处不想车改,什么理由都能想得出来。我当了10年的副局长,都是开自己的车,平均下来每年要跑3万多公里,也没出什么事情。关键问题是,一些官员的观念需要转变,不要以为有公车坐是天经地义,十几分钟的路程也要坐车。不少公司职员整天要到处谈业务,没专车跟着,也没出什么安全事故。人家都能做到,我们的官员为什么做不到?不认真开车,谁都会出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