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是“经济账”更是“政治账”(3)

公车改革是“经济账”更是“政治账”(3)

中国青年报:对于公车改革,您心中的理想方案是什么样的?

叶青:这要分三个层次。首先,要确定公车使用的范围,一个基本原则应该是,只有在职的公务人员才能谈配不配公车的问题,退休的官员不管级别多高,也不能配公车,更不用说车补了。其次,在职的公务人员里,由于当前各级地方政府的党政一把手事务特别多,他们可以有专用公车,除此之外,其他官员都不能有专用公车。最后,对于取消公车的公务人员,可以改为发放车补,但是车补只能是补偿性的,不能是收益性的。总的来说,发放车补以后的财政支出,必须要低于有公车时的财政支出。中央政府也应该给车补的发放划一条红线,各地在执行时只能低不能高。

公车改革是“经济账”更是“政治账”

中国青年报:近10年来,您一直致力于推动公车改革。当看到公车腐败仍不断被曝光,您有挫败感吗?

叶青:挫败感是一点都没有。一方面是因为,一开始就知道推动这项改革肯定会很难;另一方面,这些年下来,一些显著的改变让我觉得很欣慰。

近年来,社会舆论对于车改的关注度,是有一个从冷到热的质变。如今,几乎每天都能在报纸上看到有关公车改革的报道,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更关键的是,这些年政府对于公车改革的态度,也从回避慢慢变成了重视和积极应对。上一届政府已经连续两次把公车改革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是质的飞跃。在十八大后中央实施“八项规定”的大背景下,李克强总理又做出了包括公车问题在内的“约法三章”,公车改革的政治、社会条件已经日渐成熟,缺的就是政府大刀阔斧改革的决心。

中国青年报:您如何看公车改革在当下的社会意义?

叶青:在以前,大家对公车改革的关注可能更多是从经济角度出发,关心公车每年所占财政支出等问题。现如今,虽然公车背后的经济问题依然很重要,但某种程度上说,公车改革已不只是一本“经济账”,更是一本对政府形象至关重要的“政治账”。现在,公车已经成了老百姓批评政府的集中点之一,如果政府的公信力栽在一个小小的公车上,那就太不值得了。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