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的经济高速增长期,日本出现了世界史上罕见的城市化。1945年,日本的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还只有27.8%,但是1970年就增至72.1%。
人口和工业过度集中,导致大城市地区的人口高密度化,引发交通、住房等诸多社会问题。不过,日本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特别是在使农村人口融入城市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保障进城农民住房
在日本,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比较畅通。由在日华侨创办的中国通讯社营业部长姜德春指出,日本虽然也有户籍制度,但农村人口可以完全自由地向城市移动。成为城市居民后,原先的农村居民能够平等享受各种公共服务。
同时,城市发展之后,地价和房租会急剧上升,农村劳动者往往没有能力住在市中心或者高档住宅区,而住到贫民窟等条件恶劣之地。日本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解决人口过度集中到城市的问题,没有出现城市化过程中常见的贫民窟。
(图片:在城市化过程中,日本政府采取多项措施,使新来者更好融入城市。)
日本实施了“公团住宅”和“公营住宅”等利用公共资金建设的公共住宅。公团住宅是“住宅和城市整备公团”针对平均收入阶层提供的住宅,1956年到1993年供应了约73万户,房租低于市场价格。“公营住宅”则是都道府县和市町村提供给低收入阶层的住宅,1951年到1996年供应了约270万户,房租非常低廉,甚至会接近免费。这为解决进城工作定居的农民提供了大批廉价住房。
同时,为了避免人口过度集中到市中心,日本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还在东京和大阪等城市圈的郊外大力建设新城。目前,东京的很多上班族就居住在东京附近的新城或公团住宅中。由于便利的交通系统,特别是便捷准时的电车(轻轨),即使从七八十公里外到东京上班也不鲜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