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城市化以人为先——如何让农民变市民(2)

摘要:人口和工业过度集中,导致大城市地区的人口高密度化,引发交通、住房等诸多社会问题。不过,日本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特别是在使农村人口融入城市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着力平衡城乡差距

要想解决大城市问题,单纯在城市地区采取措施远远不够,还需要振兴地方和纠正地区差距,积极开发农村和地方,纠正城乡差距。

为了避免工业向大城市过于集中,日本从上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采取了限制工厂过度集中到大城市的政策。1960年12月27日池田勇人内阁通过“国民所得倍增计划”,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小企业现代化和开发经济落后地区(工业的分散),缩小农业与非农业间、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地区间以及收入阶层间存在的生活和收入上的差距,实现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的均衡发展。

1962年,日本又制定了“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并相继出台4个开发计划,以防止城市人口过于集中,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地区间均衡发展,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在1972年竞选自民党总裁期间提出了“日本列岛改造论”,提出重新配置工业和建立全国的交通和信息通信网络,推进“地方分散”,使人财物从大城市反流回地方。

(图片:日本政府注重城乡均衡发展,鼓励工业向农村发展。)

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为就职而到东京等大城市的农村学生和农民很多,而日本列岛改造论等措施增加了农村和地方的就业机会,可以使农村劳动者留在地方,并且使流入城市的打工者回到地方。

近年来,日本年轻人已经基本是因为喜欢城市的生活和自由气氛以及丰富的就职机会而来到大城市。2000年之后,几乎不再存在原有定义的利用农闲到建筑工地等赚钱的打工者。目前,“出外打工”这个词在日本正逐渐成为死语。

实际上,由于工业的分散,使农民在家门口就有上班的机会,无需进城,从而也缓解了住房问题。像山梨县这样的农业大县,农业产值仅占10%左右。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