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另一个视角看社会主义的本质(3)

从另一个视角看社会主义的本质(3)

阶级和剥削犹如一枚钱币的两面,根本不能分开。没有剥削就不会产生阶级,不消灭剥削就不能消灭阶级;消灭阶级就是要消灭剥削,消灭剥削就意味着基本消灭阶级。“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换句话说是“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剥削”。社会主义必须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而真正的公平正义,只能源于消灭剥削从而消灭阶级。

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指的是消灭阶级和剥削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目标任务和必然结果,而不是说社会主义一开始就能做到这些。社会主义社会只是由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因为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列宁在作出这一著名论断的同时,反复地强调消灭阶级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实现这一任务。他说:我们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所有著作中清楚地知道,他们是把还有阶级的时期和已经没有阶级的时期非常严格地区别开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毫不客气地讥笑那些妄说在共产主义以前阶级就可以消灭的各种思想、言论和假想,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到共产主义,阶级才能消灭。

邓小平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论作为其第二层含义,正是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和原则。他在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酝酿过程中,已多次就此作过论述。比如,他在1979年3月说过:我们“不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确已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条件之后还会产生一个资产阶级或其他剥削阶级”[3]。在当时历史背景下,这样讲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形势的发展往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其后在改革开放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逐渐形成,他的认识开始有所变化,意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生剥削和剥削阶级的条件事实上并未消灭,也不可能消灭,在1985年3月的一次讲话中有针对性地指出:“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4]1986年9月在答美国记者问中又说:“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允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5]及至“南方谈话”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正式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论,既反映了他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原则的坚持,也折射出他对事实上已经出现的贫富悬殊现象的高度关注和深切忧虑。过了一年多,即1993年9月,他在同弟弟邓垦的谈话中进而指出:“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并警告:“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6]

剥削和两极分化同样犹如一枚钱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剥削必然带来两极分化,两极分化表明剥削的存在甚至还会进一步衍生加重剥削的条件。因此,社会主义本质论合逻辑地把“消灭剥削”与“消除两极分化”联在一起作为同一层含义来讲。多年来有不少同志刻意回避这一点,生怕邓小平这两句话会刺激一些人,影响他们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不可忘记马克思的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7]如果照此办理,解释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其一,尊重唯物主义按事物本来面目认识事物的原则,就得承认我国现实社会中剥削现象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在非公经济领域,广大工人特别是进城谋生的农民工们超工时超强度的劳动,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并被长期拖欠工资等成为普遍现象,就是这样的事实。再说邓小平提出“消灭剥削”的任务,本身就意味着他是承认存在剥削现象的事实的,否则岂非无的放矢、无病呻吟。其二,社会主义者和共产党人不必害怕和忌讳讲“消灭剥削”,尽可理直气壮地宣称社会主义按本性来说它的使命和目的就是要消灭剥削。其三,我们要消灭剥削,但是我们现在还不要,我们现在还不能要,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还没有达到可以消灭剥削的高度。其四,我们评判剥削现象的历史作用,依据的主要是唯物史观的生产力标准而不是人际伦理的道德标准。既然它如今有利于发展生产力,那么就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应当允许它存在。其五,剥削必须限定在国家法律政策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许可的范围内,坚决反对和制止“血汗工厂”、“黑煤窑”之类的无限制的残酷的剥削,这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公平和正义的起码要求和不容超越的底线。其六,剥削与阶级一样,也是个历史范畴和历史现象。今天允许一定的剥削,并不是维护剥削的“永恒性”乃至像有些人那样高呼“剥削万岁”,而恰恰是为将来最终消灭剥削从而消灭阶级创设必要条件。这是相反相成的辩证法,不懂得这个辩证法,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和共产党人。

(三)社会主义就是要使生产力归人民所有

马克思说:“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8]人民是一切生产活动的主体,人民的辛勤劳作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人民共享生产成果乃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讲发展生产力,区别在于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和结果不同。马克思1853年的一篇文章在批判英国资产阶级对印度的统治政策时指出:人民群众的解放和社会状况的根本改善,“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9]。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主要是为资本家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即利润,发展生产力的结果是极少数人富得冒油而大多数人却陷于贫困或相对贫困。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者、政客、学者们热衷于鼓吹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正义、人权这一套所谓“普世价值”,却绝不敢讲、绝不愿意、也绝做不到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社会则相反,敢于亮出共同富裕的旗帜,使生产力归人民所有,由人民共享生产发展成果,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最高价值取向和最终价值目标。马克思说过,未来社会是一个生产将以所有的人的富裕为目的的社会,在那里,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恩格斯也说过,在未来的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中,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这些都不正是说的共同富裕吗?可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老祖宗的一个极重要思想和观点,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性原理和原则。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