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就是秉承老祖宗科学社会主义的这一重要思想观点和基本原理原则,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放在心目中的最高位置。他在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酝酿过程中,早在改革开放前期的80年代,已突出地、反复地强调这个问题,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0],“因为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11),“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12),“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13),“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14),“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15),等等。1989年政治风波过后不久,他进而把共同富裕提到社会主义的本质的高度:“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6)及至“南方谈话”正式概括社会主义本质论时,更是明确地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纳入进去成为第三层含义,并作为前两层含义的落脚点和归宿,再次强调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与上述老祖宗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原则完全一致,尤其是“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两段话,与马克思的“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在提法上都惊人地相似。这一切说明,邓小平是始终把共同富裕看作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原则,看作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大特点和集中表现,看作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和最终奋斗目标,看作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最主要分界和区别之所在。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三层含义中,“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根本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从生产力方面讲达到这一根本目的的物质手段,“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从生产关系方面讲达到这一根本目的的制度保障,两者都是达到这一根本目的的必经途径,都服从和服务于达到这一根本目的。
三、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论反映的社会主义一般规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五句话、三层含义,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就是要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上、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阶级和消灭剥削、社会主义就是要使生产力归人民所有这三条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重要基本原理和原则。离开这三条就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它反映的不光是中国式社会主义的特殊性,更是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也不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更是包括将来成熟阶段在内的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要求。如果认为社会主义本质论说的只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甚至仅是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那是误解了至少是贬低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深刻内涵和理论价值了。
把握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即一般规律来看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将有助于我们形成这样的认识: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社会主义,其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本方向,中国特色是具体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普遍性,是个大前提。创造各种中国特色,不能离开这个大前提,否则就会变味、走样。我们要在遵循社会主义一般规律的大前提下,赋予社会主义以中国特殊性,即中国的特点,正确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是一个极重要也是非常高的要求,它的实现需要经过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不懈奋斗的相当长历史时期。这些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譬如说一百年)尚不可能达到,只有到将来社会主义成熟阶段上才能完全实现,而其完全实现之日,也就是进入共产主义之时,所以要防止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
第三,要把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要求当作我们长期的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来追求,我们的一切事业和工作,一切路线方针和政策措施,都要基于、围绕和服从这一追求,并且从现阶段的一事一举扎扎实实地做起,在防止浮躁的同时也必须有紧迫感和忧患意识,毫不懈怠,毫不动摇,决不能予以淡化、淡忘、淡出,克服任何不敢理直气壮、光明正大地讲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现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