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道路拥堵费,最后的治堵“王牌”?(2)

【案例】道路拥堵费,最后的治堵“王牌”?(2)

争鸣

治堵,不能单靠征收拥堵费

《工人日报》要闻版主编石述思认为,治理交通仅靠经济杠杆作用不会起到特别明显的收效,不如将公共交通系统进一步完善,使很多人自动选择公交出行,拥堵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指出,拥堵费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很多该去的或是必须去的地方,还是要开车去。另外,他认为收取拥堵费与发展公交事业并不矛盾,尤其在道路已经非常拥堵的情况下,收拥堵费只是鼓励公共交通之中的一个环节。

著名汽车节目主持人高潮东认为,收取拥堵费只是短期内不得已而为之的计策。在现阶段情况下,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先控制拥堵程度,再从根源上下工夫来彻底解决拥堵问题。

关键是改善公共交通

在我国,城市的城市公交系统仍很不完善,如果我们的城市想通过收费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就首先要给市民提供一个人们愿意选择、能够替代开车进城的高效率的公共交通方式。这就需要政府根据目前出行时的“汽车、自行车、行人”三足鼎立的状况,在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城市规划及道路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大力发展地铁和快速公交系统;合理分配主城区的道路资源,改善交叉路口的通行瓶颈,建立完善的交通信息预报系统,只有这样方能创造出一个和谐美好的的城市交通环境。否则,任何脱离实际、只强调收费、不给力的“交通拥堵费”只会是让公众更加“心堵”。

征收“拥挤费”治堵并非上策

一遇到棘手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办法就是“收费”,这是中国自从向市场经济转轨以来,某些地方和部门一个习惯成自然的做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也不例外。

总的来看,用收费来解决交通拥堵的思路,还是一种谁有钱谁就有路权的思路,最后的结局,恐怕无非是把“繁忙时段和繁忙路段”变成“不差钱”的公车和富人的“专用时段和专用路段”。城市的交通资源,作为一种无差别的公共产品,本来应该是对全社会开放的,这下等于被“公家人”和有钱人买断了。可以预期的是,如此一来,那些原本不属于“繁忙时段和繁忙路段”的时段和路段将会变得繁忙起来,拥堵依旧,而整个城市交通会变得既没有公平,也没有效率。

我知道,专家们一定会祭出这是国际惯例的法宝,来回应反对者的质疑,君不见,“方案”不是一开始就亮出了“新加坡经验”的牌子吗?但新加坡可以这样做,未必就见得中国也可以照搬。理由非常简单:新加坡的公车所占比例很小,中产阶层占了人口的大多数。我们不一定不具备这样两个条件,盲目照搬新加坡经验,“橘生淮北则为枳”是难免的。

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还是要采取“以人为本”的思路,把如何能够让最大多数的普通市民可以方便、快捷、低成本地出行,作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换了这个思路,我们就会发现,城市交通拥堵其实是一个伪问题,真问题是:政府有没有决心和魄力按照这样的顺序调控城市交通资源——即首先满足公共交通的需要,在此前提下,剩余的“路段和时段”再安排给运输效率低下的轿车?

世界各国大都市的经验都证明,只要公共交通能够做到方便、快捷,则不仅无车的市民,一些有车的市民,也会愿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作为自己日常出行的工具。如果大部分市民的出行需要优先被满足,那么整个城市交通系统就会显得公平而高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