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宏观调控基本模式的利弊

两种宏观调控基本模式的利弊

经济学家 宋养琰

人民网北京5月14日电 (万鹏)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此次改革“国九条”明显的主旨就是,在解决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下功夫”。就此,经济学家宋养琰以“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为切入点,深入地论述了如何来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他指出,总体上看,对当代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采取纯粹意义上的直接调控或间接调控,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

宋养琰指出,一般说来国家可以采取两种方法对经济运行进行有计划的宏观调控:一种是把指令性计划和市场模拟结合起来,作为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手段,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直接调控。另一种是把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作为对经济进行的宏观调控手段,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间接调控。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过程的两种最基本的宏观调控模式。

他谈到,在直接控制下,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控制所属企业的投入和产出,通过市场模拟为企业提供相对固定的多种经济参数。这样,各个企业之间和商品交换关系就被国家控制起来了,国家可以通过对商品生产和交换关系的控制来组织社会生产力。在间接调控下,国家通过指导性计划为企业提供宏观经济信息,通过市场调节促使企业把微观决策与宏观决策统一起来。这样,各个企业之间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就会受到国家宏观决策的影响,国家可以通过对一些企业商品生产和交换关系以各种程度不同的影响来组织社会生产。

宋养琰认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如何控制企业,而在于首先或者说更主要的是如何更有效地控制好商品交换即如何控制流通或市场。在直接调控的范围内,市场机制几乎处于失灵的状态,计划调节一切。在间接调控下,计划的制定主要是建立在对市场规律和调节状况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用计划约束和指导市场活动,矫正和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实现经济的和谐运转。当然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是为了有组织地利用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满足社会需要。但是,由于二者存在着重大区别,其效果大不一样。

宋养琰指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是在两种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直接调控的实质,是依靠统一的社会动力来推动社会经济运行。它产生条件是对利润独占,即企业利润全部上交国家。利润独占,一方面,使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过程的原动力和集体动力无法充分表现出来,几乎完全依靠国家动力来推动经济运行;另一方面造成了资源高度集中,为依靠社会动力来推动社会经济运行提供可能。间接调控的实质,是依靠许多不同的集体动力或个体力量来推动经济运行。它的产生条件是利润分享,即企业可以占有自己所创造的一部分利润。利润分享,一方面使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原动力和集体动力可以充分表现出来,依靠原动力和集体动力来推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使企业有可能集中相当多的资源,为依靠集体动力或个体力量来推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提供了可能性。

他接着谈到,由于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的产生条件不同,所以,在这两种不同的调控模式下,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动力机制也不同。在直接调控下,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主动力是来自国家;在间接调控下,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主动力是来自集体和个人。正由于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主动力不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动力冲突就必然不同。当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主动力是国家时,国家考虑的是社会利益多,而对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考虑少,因而按劳分配的原则必然会普遍遭到破坏,这就使在国家动力和原动力之间以及原动力与原动力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并进一步使其他形式的动力冲突也随之激化起来。当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主动力是集体或个人时,会使国家动力和原动力之间、原动力和原动力之间的冲突趋于缓和,并进一步使其他形式的动力冲突也随之缓和下来。

宋养琰最后强调到,直接调控具有加剧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动力冲突的作用;间接调控则具有缓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动力冲突的作用。动力冲突加剧,劳动者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必然会削弱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企业的积极进取精神,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缺乏吸引力,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因此,直接调控并不是一个较好的宏观调控模式。社会主义国家,除了在某些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必须运用直接调控外,在一般的情况下,不宜采用单纯的直接调控模式。比较来说,间接调控有诸多优点。在一般的或正常的情况下,还是采用间接调控的好。但也不能否认,纯粹的间接调控,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不能以偏概全。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