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如何改变微观政治

微博如何改变微观政治

周海燕:今天,要观察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就不能不谈论微博。这个文本限定在140字以内的传播工具,已经在极大程度上推进了民众对某些政治领域的讨论乃至加入。

新浪微薄

虽然微博的应用多体现在对个体事件中的关注,例如“郭美美事件”或者动车事件以及今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但这些事件提供了一个社会沟通的契机,极大地激起民众对公共问题的关注和讨论。就个体事件看,它关注的问题是微观的,但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这种微博中的“微观政治”会不会最终影响到中国政治生态的改变?

您在美国选举政治研究方面声誉卓著,不知如何看待微博、社交网站如推特(twitter)、脸谱(Facebook)在美国政治运作中的影响?比如,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twitter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它和中国的微博在“郭美美事件”、动车事件、王立军事件、乌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有类似之处吗?

刘宝东:如果把“占领华尔街”运动和“郭美美事件”等等做比较,我想两者之间还是有很不一样的地方。“占领华尔街”运动是利用传统的政治形式,即抗议活动来设法影响美国政府和美国社会,要求他们对不公平的现象,对那些仍然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有所关注。这个过程中当然有很多与对微博、网络、E-mail等新媒体的应用利用相关,但它的政治形式仍然是传统的抗议活动。

在中国,由于新媒体特别的作用——速度很快、读者群可以呈几何级数增长——所以它在中国成为一个特别有效的、影响政治的工具。但是在美国,从“占领华尔街”和其他的一些政治运动,如环保运动等等来看,传统的政治形式、政治行为仍然起主导作用。

例如,“占领华尔街”仍然是一个unconventional political behavior,即非主流的政治行为,它不是一个完全从媒体角度进行政治信息交流,然后有步骤、有组织地影响政府的运动。而在中国,“郭美美事件”显然是由网民发起,然后发展起来的一项民间运动。

这两者的目标都是更关注政府或一个很有影响的社团里面是否有腐败的行为和现象,设法影响公众对社团的整体看法,但“占领华尔街”从政治运动的角度看比“郭美美事件”、动车事件、乌坎事件要大得多,它牵涉到美国50个州,很多的年轻人上街游行,坐在最繁华的街道上,堵塞交通,要求政府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因此,从政治学的视角来看,显然,“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总目标和规模、参加的人数、运用的政治方法,比中国网民通过微博、网络尝试政治喊话,都要显得更加深远,影响力更大。

周海燕:我看到一位美国社会学者很有意思的评论,他谈到微博在中国轰轰烈烈时把它称为“乌合之众”,认为中国微博围观最终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组织连接,然后通过这个组织去形成组织行为和运动。换言之,围观之后没有之后,结束了。

我部分赞同他的意见,比如在缺少行动力这方面。但有一点我是不赞同的,完全把进行围观人们称为“乌合之众”,我觉得这容易形成误导,毕竟“围观”是一个好的萌芽,好的起点。但同时我也担心,这种力量很容易被人左右,因为没有政治理念、行动规划,没有坚持一致的行为,只是一群人在看,那就很容易被某些组织力量所左右和利用。

刘宝东:我觉得你说得很深刻。我本人的意见是,对微博影响力的判断,要看它发展起来的具体的政治环境。在中国,可能有特别的环境因素,使得它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乌合之众”。看上去微博里的这些人是没有组织的,没有整体的运作程序,有可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终没有一个终极的说法——也许从这个角度上看,他们比较像“乌合之众”。但我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状态和背景里,微博可能会起到比其他工具都有效的作用。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