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所谓“短板”是指我们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短板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宽,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不高;农村及流动人口的参保受限,社会保障账户的跨地区转移和对接存在一定困难;老龄化等原因导致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增大;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管机制存在漏洞;社会保障资金保值增值渠道不通畅等。
在总理提到的“兜底线”中,所谓“底线”应是指社会保障制度和项目中最起码的、必不可缺少的那部分内容,这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和社会必须承担的对公民的社会保障义务。关于底线的具体内涵及其标准,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规定,但大部分学者认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应当是底线,因为它们是直接关系到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和健康权的公共服务内容。此外,也有学者指出,义务教育制度是另外一个“底线”。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孟川瑾:产品领域的需求是属于低层次的需求,而非公共服务则是可以深度挖掘、有潜力的市场,做好了可以拉动内需。比如:社会化养老领域。基本养老是由国家所提供,但老年人的各种相关服务属于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如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等;再比如义务教育是基本公共服务,而义务教育之外的各种技能、知识的培训就属于非基本公共服务。
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兴起源于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一般说来需要政府在相关领域减少审批权限,降低准入门槛,同时又不与民争利。政府只管做好基本的公共服务,制定好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规则以及做好相应的监督即可。让民间资本可以有保障地进入和退出,打通服务市场和资本市场间的渠道,才能产生经济的内驱力。
公务员群体要提高服务水平,创造“敢于惩恶”执法环境
新华网记者:实干兴邦,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势必对政府管理者本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政府的角色,要从“管理者”变成“服务者”,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要回归“公仆”和“人民勤务员”的本位。李克强说,我们作为人民的政府和国家的公务员,要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就要担这个责任,不断提高自身水平,这是无法回避的。
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大幕开启,各级公务员应怎样顺应这种转变?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经过改革开放的30多年的发展,中国公务员群体在年轻化和知识化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越,但在公共管理专业化方面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我们有很多公务员在很多专业技术领域有很高的学识,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功能和运行方式了解不多,很多需要在“干中学”。这就不免存在着各种认识上的误区和盲点。
因此,要适应当前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的要求,就必须系统地提高公共管理的理论水平,从根本上理解并把握现代政府的权力界限,运行方式,政策过程等。目前全国147所高校和研究机构所提供的MPA教育就是系统提高公共管理理论水平的最好途径。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全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定安:作为公务员,应顺应这种变革,积极进行调整。首先是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这决不是空话和套话,因为本次改革是政府机构“割自己的肉”,涉及到部门权力利益调整和影响力弱化淡化,涉及到管理方式和工作习惯的转变,这对各部门、各级政府都是新的考验和挑战,责任更重了,要求更高了,绝非易事,必须以对党、多国家、对人民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这次改革;其次,公务员必须提升个人工作能力,正如总理所说,我们一些政府机关和干部在行政审批方面通常是轻车熟路,但在市场监管方面办法还不多、经验也不足;再次,公务员群体还必须齐心协力,共同研究新形势下政府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创新制度和方式,创造敢于惩恶的执法环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