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集 路的奠基

第十一集 路的奠基

核心提示:拉萨尔“主义”,说白了,就是想跟普鲁士王朝一起搞他所谓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工人帮着帝国争霸与对外扩张,帝国帮着工人提高地位,互相理解最终和和美美。在19世纪的欧洲,工人阶级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那些在迷雾中探寻出路的人们,充满了幻想。然而,幻想从来与马克思无缘。

【短片】

1862年7月的一天,马克思家的房门被邻居敲响了,邻居被一个暴怒的大嗓门惊动,来问马克思的夫人燕妮到底发生了什么。

大嗓门先生叫拉萨尔,是马克思的老朋友,此时正在气头上,因为他的观点,遭到了马克思的尖锐批评。后来在给恩格斯的信中,燕妮如此描述:“他像风一样横扫过我们的每个房间,我们的邻居都被这恐怖的声音吓坏了”。当时的燕妮或许会感到有点委屈,为了招待拉萨尔,她刚把家里值钱的东西,一股脑地送进了当铺。

【主持人】

拉萨尔“主义”,说白了,就是想跟普鲁士王朝一起搞他所谓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工人帮着帝国争霸与对外扩张,帝国帮着工人提高地位,互相理解最终和和美美。

在19世纪的欧洲,工人阶级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那些在迷雾中探寻出路的人们,充满了幻想。然而,幻想从来与马克思无缘。

(推出片名——《路的奠基》)

【短片】

德国东部第二大城市莱比锡,大诗人歌德对此地情有独钟。这里至今仍是著名的博览会城、书城和音乐城。

然而,100多年前的莱比锡,书籍与音乐离工人们太远了,他们遭遇着无休止的压迫与剥削。1863年5月23日,这里成立了德国第一个工人政党——全德工人联合会,第一任主席正是拉萨尔。10几天前,他刚与一位大人物达成了“共识”,这次密谈让拉萨尔很满意:“我吃了樱桃,而他却吃下了石头”。拉萨尔口中“吃下石头”的大人物,就是后来震撼欧洲的“铁血首相”——俾斯麦。8年之后,俾斯麦却将这块所谓的 “石头”狠狠砸向了工人阶级。1871年1月18日,德国在普法战争中获胜,俾斯麦在铁血中实现了统一。在国内,他颁布了《非常法案》,让工人运动笼罩在了白色恐怖之下。

【主持人】

可惜的是拉萨尔已经没机会反思自己的主义了。在与俾斯麦见面的第二年,这位感情丰富的革命家,在一场为爱情的决斗中离世。不过他的路线,却仍不乏追随者。

【短片】

小城哥达,至今也不过几万人口。1875年,哥达发生了一件大事,德国两大工人派别在此合并。两大派别,一个是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因为在德国中部的爱森纳赫城成立,所以又称爱森纳赫派,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一个就是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又称拉萨尔派。

187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当时席卷了整个德国,工人失业,阶级矛盾激化。德国的两大工人派别迫切需要联合,加强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从不反对两党合并,但强调爱森纳赫派千万别拿原则作交易。

【短片】

然而在1875年3月中旬的一天,恩格斯带来的消息,让马克思大吃一惊——李卜克内西负责起草了一个充满拉萨尔主义观点的合并纲领草案。李卜克内西,既是他们的学生,又是他们的老战友,当时是德国爱森纳赫派的骨干。这是一份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看来,“会使党的精神堕落的纲领”。因为这部纲领里面浸透了拉萨尔主义。

马克思为此抱病写了《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马克思、恩格斯当时为了工人阶级的联合行动,没有发表公开声明,当时只是将该文在原爱森纳赫派的个别领导人中进行传阅。可是,李卜克内西等人最终没有听进马克思的意见。一味迁就的合并,虽然一时壮大了队伍,却使党的思想理论水平严重下降。

到15年后的1891年,为反击拉萨尔主义的抬头,恩格斯才将该文以《哥达纲领批判》为题首次公开发表。

【主持人】

这是一张前民主德国纪念《哥达纲领批判》完成百年的邮票。今天,这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仍然熠熠生辉,作为马克思在真理拓荒之路上的重要著作,它让我们看到,一条真正通往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不平坦的。

【短片】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批判的焦点之一是,在未来社会制度下,工人是否可以获得全部劳动产品。为此,马克思在预见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要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阶段的理论。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其分配方式也主要是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只有到了高级阶段,“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马克思、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预测和设想。但是他们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奠定了坚固的基石。

【专家访谈(新修订)】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论述未来社会的主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共产主义阶段划分理论,概括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他在这部著作中阐述的认识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根本指导意义。

【主持人】

千百年来,人类向往没有人压迫人的美好社会。马克思用他的理性与坚忍,拨开重重迷雾,指出必然的历史进程。但前所未有的拓荒之旅,注定走得如此艰辛。 

【短片】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晚年抱病写成的,在寄出的这份手稿中,他写到:“我工作太忙,已经不得不远远超过医生给我限定的工作量。所以,写这么长的东西,对我来说决不是一种‘享受’。[1]”

一度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被严厉批评的李卜克内西,是这样描述马克思的:他像孩子一样不会掩饰、不做作,他的脸就是他心灵的窗子。马克思是为数不多摆脱了虚荣的人之一,他的妻子总是称他为“我的大孩子”。

到了晚年,马克思却出现一次少有的“虚荣”。1881年英国一家月刊的12月号上,发表了一篇称颂马克思的文章,他把这件事写信告诉了友人。信中可以看出,这位向来漠视毁誉的“大孩子”有点得意了,这点从信件的最后一句话中可以看出:“最重要的是,我早在11月30日就接到了这一期杂志,而这篇文章使我亲爱的妻子在最后的日子里得到了一些快乐。你知道,她对这些事情向来是多么深切地感兴趣。”

燕妮当时怀疑得了肝癌,已经卧床不起。马克思得了支气管炎,在床上躺了两个多月。就在隔壁的房间,但是两人三个星期不能相见。有一天,马克思支撑着走到燕妮的床前。

他们的女儿后来回忆道:“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早晨,他感到有了气力,可以走到妈妈的房间去。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又年轻了——她是一位年轻女孩,而他是一位恋爱中的青年,都刚迈进生活的门槛,而不是即将永别的病魔缠身的老头和即将离世的老妪。”

马克思一生致力于全人类的解放,却从未把挚爱的妻子从拮据与辛苦中解放出来。两人唯一的财富,就是彼此的爱与欣赏。正如马克思年轻时写给妻子的诗句那样:“我能在群星之中,看到燕妮的名字……”

马克思的妻子燕妮,在1881年12月2日去世。

【主持人】

一年多后,从未从失去燕妮的悲痛中走出来的马克思,也停止了他伟大的思想。伟人已去,留下了大量字迹难辨的手稿没有整理发表,革命事业还要继续。这个任务就留给了他最忠实的朋友——恩格斯。请看下集《暮年壮怀》

(主题歌起——出字幕:请看下集《暮年壮怀》)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第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