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与中共中央党校(2)

董必武与中共中央党校(2)

二、中共中央党校的奠基者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董必武、成仿吾、冯雪峰及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部分学员被编入中央红军第二纵队的干部团,随大部队转移。经过艰苦卓绝的行军,中央红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1935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恢复党校,并与“中共陕北特委党校”合并,正式定名为“中共中央党校”。董必武任中央党校校长,成仿吾任教务主任,龙标贵负责党务工作,学校共有9名教员。校址最初设在瓦窑堡附近的安定第二完小。

中共中央党校成立时,民族危机已经十分严峻,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迫在眉睫。尽管此前,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已经代表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且中共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后,也在政策方针方面进行调整,提出十大纲领。但是,由于战事紧迫,很多干部对这一主张的主旨及重要性的认识并不是很深入。为了使广大干部适应抗战形势的发展,中央党校成立之初,首先开办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训练班、瓦窑堡会议精神学习班。学员分三个班,成仿吾、习仲勋、冯雪峰分任班主任,马树良、黄元庆任军事教员。同时还办了一个教员班,学员有白栋材、李景赝、吴文遴、马定邦、吉汉杰、姜旭等。讲课的主要内容是传达和解释中共中央为适应抗战需要所制定的相关政策方针,如在路线方针问题上,特别强调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的总路线的任务。由于当时很多干部还没有从内战的思维中转变过来,因此,董必武带领党校教员在传达中央政策方针及瓦窑堡会议精神的同时,还针对学员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说服教育。

1936年2月,主力红军渡过黄河东征,党校的部分学员和教员由成仿吾带队参加东征,学校暂停招生。因地方军阀部队袭扰瓦窑堡,6月,董必武率领中央党校随中央机关转移到保安县(今志丹县)任家坪一带。10月,又迁到定边县,并与红四方面军党校合并,学员增至七八百人。西安事变后,东北军撤离延安。1937年1月13日,中央党校奉命迁至延安东门外桥儿沟。在此期间,中央党校开设了青年班,专门培训东征期间从山西带到陕北的爱国青年;开设白区工作班和白军工作班,专门培训到国民党统治区和国民党军队中进行统一战线工作的干部;开设高级班,培训陕北根据地的县长、县委书记。同时,还开设了少数民族班,培训在长征途中参加红军的少数民族青年,如天宝、扎西旺西、杨东生等。由于中央党校复校时,红军刚到达陕北,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困难,不仅连基本的伙食和教材成问题,而且也没有固定的校舍,学员大都分散住在各村。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为了保障中央党校学员的学习和生活,董必武经常四处奔波。不是到各村学员住处巡视工作,就是巡回讲课。有时为了解决学员的吃饭问题,他甚至还要忙着筹集粮食、打柴禾。除了全盘负责党校的行政和教学工作之外,董必武还经常深入学员,随时解决所发现的问题。这为延安时期中央党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